互聯網行騙連續兩年踞首位 十大騙案欺詐方式 |
2009-12-16 (05:05) |
(溫哥華 )(溫哥華記者李群)卑詩低陸平原商譽局(BBB of Mainland BC)周一公布今年十大詐騙案,並指出騙徒主要通過互聯網引誘公眾上當。有關部門提醒公眾在聖誕新年購物時,網上消費要確認對方身分,而且要仔細閱讀附加條款。 今年十大詐騙案,由卑詩低陸平原商譽局連同卑詩商業行為及消費者保護機構(Business Practices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uthority of BC)、加拿大競爭局(Competition Bureau of Canada)、卑詩罪案預防協會(BC Crime Prevention Association)及卑詩證監會(BC Securities Commission)共同宣布。 騙術多新花款 公布的十大詐騙案顯示騙術花樣翻新,有誇大功效的藥物、隱藏手機收費及假冒政府補助金詐騙等(見附表1)。卑詩低陸平原商譽局主席帕薩克雷特(Lynda Pasacreta)表示,十大騙術大多同互聯網有關(見附表2),消費者通常被一些誘人價格或服務所吸引,通常在沒有仔細閱讀相關購買條款前就匆忙購買。結果在不知曉情況下成為需定期付費的會員,簽署並不需要的服務合約,甚至泄露個人信用卡、銀行賬戶等機密資料。 有時騙徒以誤導廣告吸引公眾,消費者以為是在其熟悉的公司購買商品或服務,經常因為沒有看清條款就誤同自己並不知道的第三方簽署授權書,直到信用卡被不停收費才知道上當。 帕薩克雷特說,當今騙徒不但利用高科技行騙,同時很會利用時事熱點引誘公眾上當。她舉例說,今年當世界衛生組織(WHO)最初宣布人類豬流感(H1N1)疫情爆發時,在短短的數個小時內,互聯網上就湧現出300多個藥品銷售網站,販售疫苗及相關藥品,令很多公眾上當。其中一些網站至今還在運作,因為不停地有公眾向他們購買。 加拿大競爭局助理副局長哈米爾(Victor Hammill)指出,互聯網詐騙案在2007年最為常見的詐騙方式中僅排名第四,但去年及今年則排名第一,加拿大競爭局會連同其他執法機構打擊騙徒,但公眾在互聯網消費時應特別提高警惕,仔細閱讀相關條款,對一些推銷郵件更應小心,最好在信譽好的大公司網站購物,如有懷疑可向有關機構投訴。 博同情 騙移民 帕薩克雷特又指出,騙徒針對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裔,一個主要的行騙手法是,假冒移民原居地的公司甚至熟人騙取信任,然後套取個人資料;也有騙徒利用移民對家鄉發生災難的同情心,假冒慈善機構募款行騙。 她舉例說,不久前溫哥華一名喜歡收藏藝術品的香港女移民,接到香港一家公司的電話,對方稱在溫哥華會展中心,將舉辦一個機會難得的藝術品拍賣會。該女移民開始頗為心動,但當對方稱需要她提供信用卡號碼以登記報名加入拍賣會時,女事主有些警覺,未有提供信用卡號碼。事後她自行同溫哥華會展中心聯繫,得知中心並未有任何舉辦藝術品拍賣會的安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