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 )冬奧會本周五揭幕,大溫地區天氣偏暖,且降雨量大,為解燃眉之急,溫冬奧籌委會(VANOC)已經多天動用運雪設備和卡車甚至重型運輸直升機,從海拔更高的地方及其他降雪地區,運大量早先儲存的人造雪和天然雪到各個賽場,包括威斯勒山(Whistler Mt.)和賽普里斯山(Cypress Mt.),以確保賽事得以展開。
冬奧會是冰雪盛會,賽事離不開冰和雪,一旦氣溫上升,組織者就不得不面臨缺雪之苦;如果應急安排措施不周,或影響及運動員安危。
缺雪導致兩選手死於賽道
今次是第21屆冬奧會,而早於1932年,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第3屆冬奧會,開始氣候尚可。比賽進行中,氣溫驟升,冰雪消融,雪道上只殘留薄薄的雪層。組織者望天興歎之餘,只有硬著頭皮繼續督促比賽,結果使不少運動員摔得鼻青眼腫。
新浪體育報道,第6屆冬奧會1952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眼看賽期臨近,挪威只降下零星雪花。無奈只好動用大量人力,把林蔭、溝壑等處的積雪緊急運往賽道。
此種恐慌後來還威脅過多屆冬奧會。1964年,第9屆冬奧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行。冬奧會開幕前一個月,突遇到88年中罕見的缺雪氣候。為使冬奧會如期舉行,政府動員軍隊和學生,從外地運來6萬立方米雪,並從美國購得6部造雪機應急。
卡加利冬奧高達攝氏18度
儘管如此,該屆冬奧會因為缺雪,還釀成了兩個運動員訓練中喪生的慘痛事故。一人是英國男子雪橇選手斯基佩齊,另一是年僅19歲的東道國的男選手速降運動員米爾恩,兩者均因在雪量不足的滑道上訓練,出現意外而死亡。
血的教訓使奧地利人倍加注意,12年後,因斯布魯克再次承辦第12屆冬奧會,就提前制訂了「運雪行動計劃」,動員200輛卡車和大量士兵,從意大利邊境的山口把雪運輸至比賽場地。
就是在1980年,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13屆冬奧會上,當局首次採用人工造雪,冬奧會「靠天吃飯」的困惑,終得到了根本緩解。
1988年亞省卡加利舉行的第15屆冬奧會期間,組織者花近400萬美元購得電子電腦控制的造雪機,並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類似酵母的細菌,使晶瑩的雪花更大和結實,即使刮起暖風也不易融化。
該屆冬奧會進行期間,氣溫曾高達攝氏18度,幸虧特殊的人造雪幫了大忙。結果,該屆冬奧會為造雪而花錢之多,超過了以往,因而得名「人工冰雪運動會」。
薩拉熱窩冬奧要開「雪炮」
缺雪難,冬奧會因雪多成災的現象也時有發生。1980年,第13屆冬奧會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時,籌委會準備了9台造雪機,人造雪剛剛鋪上雪道,一場鵝毛大雪從天而降。因當時的人造雪與天然雪很難融為一體,大會又急忙清掃人造雪,十分苦惱。
1984年舉行第14屆冬奧會,這個情況更為突出。賽前,在歐洲巴爾幹半島的薩拉熱窩冬奧籌委會準備了「雪炮」。這是一種大口徑的水泵,寒冬天氣,抽上水對空噴射,落下時,就會變成飄飄雪花。
可老天似乎有意作對,比賽開始後暴風雪連日不停。薩拉熱窩市區積雪過膝,山區賽場風雪更大,比賽一拖再拖。為著搶時間,有些比賽只好借助掃雪機,邊掃邊賽,勉強進行。而男女單人座橇賽,仍發生了兩起翻橇事故。
甫開賽暴雪連降釀成災害
1998年在日本長野舉行的第18屆冬奧會,是繼1972年第11屆之後,冬奧會再次落戶亞洲。冬奧會開幕之前,因為長野地區八成的滑雪場嚴重缺雪,組委會負責人還紛紛到當地一個有1,400年歷史的寺廟,祈禱老天爺降雪。他們還準備了足夠的造雪機,隨時待命。誰料冬奧會一開幕,暴雪連降釀成災害。為了保證通往各賽場的公路暢通,他們只好借助推土機,把半米深的雪推向公路的兩側。
因為雪太大,有些比賽被迫中止;道路受阻,一些通往比賽場地的班車一度停開。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雪停了、又突然下起了雨,速降比賽改時達十次之多。國際雪上運動聯合會秘書長自嘲地說:「這滑雪賽該變成滑水了。」
比賽重新開始後,雪面上的雨水凍成一層硬殼,變得異常光滑。運動員比賽中快速降下,個個心驚膽顫。意大利選手塔塔尼奧高速通過中段的一個旗門時,因無法控制身體,重重地摔向雪道邊的保護網上;接著又被彈到雪地,頓失知覺。組織者急調來直升機把受重傷的選手送院搶救。
因為地球環境變暖,近幾屆冬奧會都不得不大量選擇人工造雪。2006年在意大利都靈舉行的第20屆冬奧會,自由式滑雪賽場乾脆就全由人造雪覆蓋,組織者使用20台大功率造雪機不間斷地工作,以滿足比賽所需。
對人造雪愈來愈倚賴
人造雪成本不菲。都靈冬奧會期間,塞斯特里埃雷高山滑雪場每天開動幾十台造雪機,突擊造雪兩個多月,僅此一項,平均每天花費高達1萬到1.5萬歐元。即將開幕的溫哥華冬奧會,看來還是離不開人造雪。
除了雪,冬奧會也離不開冰。1984年前的9屆冬奧會,速滑比賽均在戶外冰場舉行,說變就變的氣候也造成不少干擾。1928年在瑞士聖莫里茨舉行的第2屆冬奧會,速滑設4個單項,因為下雨,最後一天的10,000米被迫取消,該屆冬奧會速滑賽事,實際上只決出3金。
1988年,第10屆冬奧會在亞省卡加利舉行。主辦者建造了一座專供速滑比賽使用的體育館,冬奧史上,速滑比賽首次得以在全封閉的室內體育館進行,不再受外部氣候變化的困擾。1994年的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用於速滑比賽的「海盜船」體育館更為先進:澆冰水引自全歐洲最純淨的米約薩湖的100米深處,所凍的冰面潔白光亮,冰質極好。
如今的冬奧會,冰雪搭就的「舞台」相對更加安全,但付出代價也愈來愈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