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腿療傷艱難 精神療傷更難 慈母伴兒走漫長復健路 |
2009-11-17 (05:54) |
(洛杉磯 )(記者丁曙阿罕布拉報道)黃昌杰的母親朱蓮華(Lien Chu)回憶,收到兒子負傷的電話,整整一星期都是悲傷欲絕。軍隊派飛機將她和丈夫黃瑞民(David Wong)送到德國,他們停留了三個星期,進出醫院照顧兒子。離開德國後,父母又陪伴兒子去德州。 在開始幾個星期,母親日夜陪伴著兒子,跟他說話,直至慢慢入睡。在這裡,她住了5個月。當黃昌杰停止服用大劑量的鎮靜劑後,他就開始意識到自己雙腿的膝蓋以下是空空的。一個年僅23歲的青年,無法接受如此殘酷的現實。 他回憶這段與抑鬱症作鬥爭和恢復的經歷說,「我看見自己沒有腿了,心裡非常害怕,開頭幾天不能控制自己,夜晚也睡不著覺,甚至拒絕吃飯,有了想死的念頭」。 「我害怕、我驚嚇,我怕今晚睡下去再也醒不來了。我不吃不喝,不想說話,也不想孤單。直到7月4日那個週末,我才完全接納了這個現實,並開始想上進了。」「這段時間,有親友來看我,但我沒有在乎訪客。我乞求母親離我回家去,繼續她自己的生活。但母親拒絕了,她說沒有其它事情可做。我亦請求後來成為我的朋友的Sara Zigman,請她說服我媽媽離開這裡,但她也拒絕了。」 「至此我放棄了,決定躺在那兒。媽媽猜想我是冷靜下來了,決定給我喂一些水,但是我拒絕了,只有生氣、沮喪和疲累。母親痛苦地縮回了手,但忍不住朝我臉上打了我一巴掌,痛苦的印記才使我感受到現實,我開始認識到不是在做夢,這不是一些可怕的夢想或思想在戲耍我。」此後,黃昌杰才逐漸平靜下來,接受事實,決定不再回頭看和憐憫自己。 黃昌杰讚揚,在德國醫院裡,母親表現得很堅強,在他面前後未哭泣過,直到後來在手術後恢復期間,才見母親哭過幾次。朱蓮華說,她在背地裡曾經哭過,只是不願意影響到兒子治傷的情緒。 朱蓮華回憶,2005年7月,她住在休士頓醫院附近的旅館裡,白天或晚間去看兒子,安慰他、陪伴他。開頭幾天,黃昌杰不能入睡,要等媽媽來,陪他說話。「當時他只有23歲,我要陪著他走過這段路」。周末,兒子可以暫時出院,住到媽媽的旅館。過了周末,他也不大願意回醫院,還是要和母親住在一起。 醫院規定,家屬不能陪伴病人過夜,但時間長久了,朱蓮華同醫生、護士們熟悉了,有時就在病房內加一張床,睡在那裡過夜,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半年。 朱蓮華說,兒子是在「九一一」事件以前報名參軍的,雖然父母有些擔憂,但還可以接受。但以後美國出兵打仗,父母就很擔心服兵役的兒子了。 記者問朱蓮華,您有三個兒子,如果將來國家徵召,您是否願意再送一個兒子去當兵?朱蓮華說,「不會了,我的一個兒子為國家作出了犧牲,對家庭的衝擊很大,我不想再有一個兒子從軍了」。問她如何看待犧牲?她說,「兒子為國家負傷致殘,我們也接受了,全家竭盡全力照顧他,為國分憂。」 黃瑞民說,兒子報名參軍,事先並沒有告知父母,直到出發前夕才通知家裡,父母也無話可說,只是希望他能平安歸來。大多數華人家庭並不鼓勵兒子從軍,而是比較重視讀書,這是一種文化傳統。既然兒子要從軍,而且負傷致殘,家長也接受了,並沒有埋怨他,而是要照顧好他。同那些在伊拉克犧牲的戰友比較,他也算是幸運的,兒子現在生活得很開心,我們感到驕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