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政治影響力低 又逢刪減經費 學區鬧窮 華埠建校近期無望 |
2009-09-11 (05:33) |
(洛杉磯 )(本報記者陳家賦洛杉磯報道)缺乏政治影響力,使華埠學生的需求長久以來遭到忽略,預計短期內區內不會增建初中或高中;更嚴重的是,由於學區經費刪減,3年前取消了當地的自願選擇搭校車計劃,學生們從搭校車「淪落」到搭公車上學。 華埠嘉士德樂小學校長蔡倬仁在該校服務了20多年,見證了整個學生搭校車上學的演變和進程。他說,由於華埠與查斯伍茲的社會經濟背景有很大差別,早期學生到那裡上課時,還真的遇到不小的文化衝擊。加上當時的學生很多是第一代移民,語言障礙也是很大的問題,作為華埠境內唯一的學校,他們成為家長和學生「求助」的對象,更是校方與家長溝通的橋樑。 蔡倬仁說,最近幾年學區都不斷有興建新學校的計劃,但是卻在華埠以外的地區,如今政府和學區都在「鬧窮」,短期內華埠是不可能有一所新高中的。 70年代校車計劃展開時擔嘉士德樂小學校長的陳照北博士說,雖然日常的遠程通勤對家長與學生帶來不便,但是漸漸地大家也適應了。他表示,華埠學生都是「自願性」加入這項計劃,讓他們有機會看看華埠以外地區的「真實世界」。 擁有29年教學經驗、鼓勵華埠學生到聖費南度谷升學的5年級老師迪克遜(Susan Dickson)說,北嶺的諾貝爾初中曾是該學區最棒的學校,所以比較求向上的學生,都不惜千里迢迢到那裡上學。然而基於路途遙遠,一旦有緊急事故或生病,家長難以在短時間內趕到學校。 對於華埠境內沒有初中或高中一事,陳照北回憶說,十多年前華埠家長曾經一度向學區爭取在華埠北邊的玉米田興建初中或高中。這項計劃與公園、商住建築等合為一體,可惜的是影響力不足,未受學區青睞,後來也沒有其他家長「接班」繼續鬥爭,所以興建初中一事不了了之,數年前玉米田已被政府列為州立公園。他相信家長們沒有極積去推動和爭取,可能與「滿足於現狀」有關。 迪克遜補充,「只有吱吱叫的鏈子才會有人去加潤滑油」,多年以來華埠社區及家長似乎沒有太積極去爭取,願意和可以站出來發言的家長更是少見。此外,受限於經濟及空間因素,華埠已沒有地方可以建學校,即使有可能也非常昂貴。 實行了30多年的校車計劃,因為學區刪減預算,3年前開始不再接受新的申請。蔡倬仁說,除非學生的哥哥或姐姐,在過往3年裡曾報讀諾貝爾初中、查斯伍茲高中等有校車接送的學校,否則最近3年升上初中的學生,都已經是搭公車一族了。 他透露,也試過有家長聯署簽名,向學區建議由家長自費租巴士載送小孩到聖費南度谷上學,然而學區也以種種理由拒絕了。轉言之,未來5年裡,大批學生在華埠搭乘校車的景象,將會畫下句點。而華埠學生想要搭公車到30英哩外的「好學校」唸書,似乎也不太可能。屆時華埠大部份華埠學生可能選擇的學校,就是就是2英哩外的Nightingale初中,或4英哩外的King初中。 嘉士德樂小學老師Cindy Fong說,今年大部份的畢業生都到Nightingale初中。他們當中有人滿腔熱情,因為該初中近年來在學術表現上有所改進,但是也學生因為未能到口碑較好的諾貝爾初中而感到驚慌與憂慮。 蔡倬仁說,他也鼓勵學生申請入讀重點學校(Magnet School),因為這些學校不但提供專注於某個領域的課程,同時學區還有安排校車接送。然而,如果華埠學生人數不多,學區就不會在華埠設立校車接送點,學生必須自行解決從家裡到接送點的那一程交通問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