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長期忽略第二代華埠新土改中低收入兼收 |
2009-02-12 (03:45) |
(紐約 )華埠工作組屬下土改小組昨(10日)召開首度會議,多年來就華埠房屋政策出聲的人都一味針對極低收入一群,對於中產階級就不聞不問,中產是每個社會的基石,這些同樣在華埠生活的人同樣面對房價太貴被逼遷危機,這次會議除了確定新的土改政策必須保護低收入民眾,也要照顧中產,不應讓他們流失。 如果華埠像紐約市一些地區居民全都是窮人,那麼土地與房屋政策就會簡單很多。偏偏華埠卻很複雜,第一代移民大多收入低,但又克勤克儉,身邊累積了一筆錢,華埠銀行的存款冠絕整個紐約市;華人又重視教育,第二代ABC教育程度普遍偏高,收入不俗。兩代之間已有不同,再加上華人文化愛買不愛租,要符合這些需求,制定土地與房屋政策才令人傷透腦筋。 華埠的人常怪具專業能力的第二代ABC長大就離開,但事實上是華埠的土地政策與房屋供求長期忽略了第二代人,華埠根本沒有他們的容身之所,被逼離開。昨天的會議,小組把此事紀錄在案,指出華埠雖然有低收入居民,但是也有不少中產,他們不符合低收入條件,但是也無法負擔豪華公寓,這些人也是華埠的原居民,希望與家人住在一起,必須獲得照顧。 事實上,即使撇開ABC不說,很多移民來到華埠,勤奮向上,雖不致大富大貴但也成功脫貧,華埠乃彈丸之地土地就這麼多,土改又是一把強力的雙刃刀,土改後如果保護了低收入,沒有保護中產,將他們逼走,那豈不是在懲罰勤勞的人? 另一方面,華埠柏文密度高居全市前列,不過65%單位是由政府、孔子大廈、亞平會、華策會等團體控制,餘下35%大部分又是租金管制柏文,除了且林綠、且林士果綠茵大廈、喜士打街少量豪華單位,在華埠買柏文的機會幾乎是零。 華人「一瓦遮頭」的購屋思想根深柢固,為了買房大家於是就把眼光放到皇后區、布碌崙那些可以買的地方,結果法拉盛、八大道、艾姆赫斯特等「衛星華埠」應運而生。 不過有選擇大多數人寧願原區留在華埠生活。外間常指華人對華埠的公共政策顯得漠不關心,但問題是如果他們根本沒有擁有一小片華埠,關心的動力又從哪裡來? 因此昨天的會議也提到未來的可負擔房屋除了「可租」,也必須「可買」,當中又提到「限制淨值合作公寓」(Limited Equity Co-op)等的可負擔置業計劃。 另一方面,亞美法律援助處的Bethany Li希望加入反無理逼遷的文字,地產商立斯丁(Keith Lipstein)希望透過土改加強商業防止堅尼路再賣假包,第二社區委員馬士珍希望增加綠地等,兩橋大廈委員會主席柏巴(Victor Papa)希望維護華埠的建築特色等。 不過,華埠工作組的主席所羅門強調,目前還是在議論過程,一切仍有待全組拍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