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米蘭演講當時了解中國看豬肥瘦尼克森與毛揭秘中美建交秩聞 |
2009-01-17 (03:30) |
(洛杉磯 )「紅色中國」(Red China )當年是如何展開與戰略敵人美國的對話﹖中國的大門又是如何從半開到全開﹖暢銷書「尼克森與毛﹕改變世界的一周」(Nixon and Mao: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作者﹐女歷史學家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15日在尼克森圖書館演講﹐揭露了兩國建交前後的一些秩聞逸事。 她指出﹐在1949年之後﹐世人並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PR China)﹐只將其稱之為紅色中國,一個神秘、封閉的共產國度。以致當時設在香港的美國領事官員都在研究,如果中國的雞飛到香港生蛋﹐算不算是自由蛋。當時了解中國的國情﹐也是看豬是否養得肥,凡此種種都可看出兩國幾乎沒有任何人員往來。 她認為﹐30年前中美兩國開始交往,乃時勢使然,當時雙方都有展開對話的迫切政治需要。因為在1960年代的越戰給美國的國際形象帶來很大的破壞﹐尼克森為此希望盡快結束越戰﹐他指望作為老大哥的中共能夠在這方面讓越共聽話。而中國與蘇聯在1969年交惡﹐並在東北邊境兵戎相見。蘇聯甚至有對中國動用核彈的打算讓北京一片驚慌。她說:面對蘇聯與美國這兩個敵人﹐毛澤東決定運用「遠交近攻」策略﹐與遙遠的美國接觸。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台灣問題。台灣也是兩國初次蹉商時的核心。 她更指出﹐其實在1970年﹐中國人的老朋友史諾( Edgar Snow) 訪華時﹐毛就曾經請他傳話﹐表示不拒絕與美國人接觸。然而史諾從中國直接去了瑞士﹐美國人也就沒有得到這一寶貴的信息。直到後來中美兩國乒乓球隊打破禁區﹐才展開乒乓外交。 麥克米蘭高度評價尼克森與毛澤東當時決定建交的膽略。她認為中美建交初期以象徵意義為主﹐基本沒有貿易與人員往來。而尼克森此後即身陷水門事件﹐無力鞏固這一關係。直到1970年鄧小平上臺﹐才真正進入中美交往的實質階段﹐中國大門才算由半開到大開。 麥克米蘭為前英國首相大衛喬治的曾外孫女﹐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她在寫書前曾經研究了大量史實資料﹐及訪問了許多當年的外交官與當事人。麥克米蘭當天並在尼克森圖書館為觀眾簽名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