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印裔母親中招華裔仔大女大後常感失落移民患空巢症比例特高 |
2009-12-14 (05:15) |
(溫哥華 )聖誕節及新年即將到來,本是一家團聚日子,但不少人因子女長大或伴侶離開,被迫獨自度過嚴冬。有學者指這些人部分或患上「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除感到失落,還會出現抑鬱症。有社工指北美華人以移民居多,他們在本地親戚較少,受空巢症候群困擾的十分普遍;部分患者更以酗酒或賭博麻醉自己,弄至泥足深陷。專家提醒說,這類家長須自我調適心態,自己安排適當活動以排遣孤獨日子。 55歲的小美(化名),和丈夫及子女在上世紀90年代由香港移民溫哥華。小美思想傳統,向以相夫教子作為人生目標,在溫哥華的親戚不多,社交活動也很少。數年前,一子一女相繼大學畢業,後來返回香港發展;丈夫因為做生意常到中國大陸公幹,留下小美留守溫哥華。 獨守空巢的小美,失卻人生目標,心理不平衡,終日鬱鬱寡歡。友人見她這樣,帶她到賭場散心。小美初到賭場的時候也很不習慣,但去了數次,感到賭場職員對她親切,令她有如歸家之感。此後,她開始以賭場為家,愈賭愈大,輸完又再賭。輸光積蓄,用信用卡的透支額再賭,終於債務纏身,被迫破產。 丈夫得悉就決定放棄生意,回到小美身邊,同時也向社工求助,幫助妻子戒賭。輔導小美的社工指小美正是「空巢症候群」的受害者。 2008年夏天,卑詩省西門菲沙大學的社會及人類學系學者米切爾(Barbara Mitchell)和洛夫格林(Loren Lovegreen)合作,展開了一項多元社區的空巢期家庭研究(詳另文)。 研究結果發現,逾6成印裔家庭的母親出現空巢症候群。至於華裔、英裔和南歐裔家庭出現同類心理鬱結的也有約兩成。另外,5成印裔父親承認有空巢症候群徵兆;35個受訪個案中有18人表示有。華裔父親較少承認患上空巢症候群,18個受訪個案中只有1人說有失落感。 華裔父親較少認失落 空巢症候群患者,治癒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快就消失,也有一些人出現抑鬱症而要服藥治療。 中僑家庭輔導服務總監吳國元對本報說,西門菲沙大學的調查,個案數量不多,不足以反映空巢症候群的普遍程度。其實北美華人的空巢症候群十分普遍,因為華人以移民居多,在本地親戚較少,子女長大離家,常有強烈空虛感,如果缺乏朋友支持,或發展個人興趣和分享配偶喜好,夫婦生活各走極端,惡劣者或導致家庭暴力,最後離婚收場。 吳國元表示,據他觀察,男性移民多與子女關係較親密,常參與子女的教育,視子女的成就為自己的「事業」。子女離家後,往往會令男性感到身分失落。至於一些同時出現因素,例如退休或失業,令男性的空巢期壓力更大。有些男性退縮家中,不懂求助,更不許配偶出外。 另外有些個案,部分母親因未能放棄過往角色,仍緊追子女去向,甚至闖進子女住處,為長大的子女整理家居。這是因家長把生活和理想寄託子女身上;子女長大自立,家長對一己人生路向質疑或失望。子女長大後,家長必須自我調適心態,安排生活;如果執意不放手,會破壞與子女關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