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樓 賣籌 會搞垮專業形象 |
2009-11-27 (05:39) |
(多倫多 )(本報記者)資深地產顧問、時事評論員馮玉蘭(見圖)直指,現時地產市場絕非熱到需要排隊幾天幾夜、甚至經紀間發生衝突才能買樓花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可能這只是建築商與市場推廣公司的營銷策略。華人地產界已多次公開表明,不鼓勵同業排隊買樓花的行為。地產界應該與發展商共同努力,尋求更公平、文明、有序的售樓方式。 毋須「淪落」到排通宵 她指徹夜排隊買樓花是近年來由一些售樓市場公司帶起的風氣,通過「搶購」甚至「衝突」吸引傳媒焦點,引起眾人關注,製造萬人空巷的追捧氣氛,以達到市場宣傳和營銷的目的。這種情形往往是賣方所樂見的,而表面上還給人一種「你情我願」的感覺。有些開發商甚至以此對地產經紀及客戶予取予求,在完成一項交易的過程中要求經紀多次排隊。更有甚者一些公司甚至到開盤時都不公佈樓價,隨時坐地起價,實行所謂「海鮮價」(時價)。作為有專業尊嚴的地產業界人士及維護自身利益的買家沒有必要迎合及服從這種安排,「淪落」到徹夜排隊的境地。 馮玉蘭指這種排隊風對地產專業的傷害顯而易見,也降低和損害了地產從業人員的專業形象。對買家而言,面對爭搶樓盤的「高壓」氣氛,很容易屈從於「羊群心理」,在未經仔細考慮和理性分析市場的情況下盲目出手投資,買進並不適合自己需要的單位。 要建更文明售樓方式 她認為,通過業界與開發商的共同努力,絕對可以建立更文明、有秩序的售樓方式。現時一些開發商先要求各公司經紀提供包含買家詳細資料的售樓申請表(worksheet),開盤後按收到申請表的先後順序通知買方經紀陪同客人前來簽約。也有一些開發商按客戶市場的不同情況(比如族裔)等分類,設立幾天的接待日,每天公平預留條件相同的單位給不同客戶群。近年來華人地產協會亦嘗試在樓盤開售之前與開發商協商,尋找其它的文明有序又公平合理的售樓方式。 另外,馮玉蘭指開發商近年放寬對樓花業主和代表經紀轉名的限制,亦助長了個別經紀炒賣投機的風氣。一些經紀本身並沒有代表買家,也去排隊搶購,拿到單位之後即刻上網向未拿到單位的買家或有買家的經紀兜售炒賣,轉名從中盈利。行家稱這種行為為「炒籌」。炒籌一旦變成一種可以盈利的行為,就會助長更多經紀前去排隊拿籌。但這種由「炒樓」到「賣籌」的行為卻嚴重地降低了地產專業人員的形象和尊嚴,亦妨礙真正代表買家的經紀買到樓盤。 她指多年來業界的做法是由經紀陪同客人一同前往銷售處參觀,看好之後馬上簽訂售樓合同。若在10天冷靜期內改變決定,所有單位一律退還發展商重新出售。不可轉名給別的買家,更不可以轉讓給其他經紀代表。目前要杜絕投機炒賣,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經紀在買樓時應該提交詳細的買方資料,其次應限制在10的冷卻期內,不能將單位由一家地產公司轉名至另一家地產公司。這樣才能讓真正有客戶的經紀買到,建商也可以保證交易得以真正完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