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曾經接受本報專訪 洛城演講學界高度肯定 |
2009-10-08 (05:25) |
(洛杉磯 )(本報記者丁曙洛杉磯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佈,華人科學家高錕(Charles Kao)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波義耳(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其中高錕是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曾經在香港回歸前夕訪問洛杉磯發表演講並接受專訪,受到本地學界熱烈歡迎。 1997年1月24日,高錕應南加州香港協會邀請,在洛杉磯發表「走向廿一世紀的香港」之演講,堅信香港前途一片光明,讚揚董建華是香港第一任特首的最佳人選。他指出,香港以前是殖民地,港人實際上沒有多少自由,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情況不同於西方,人權的改善需要一步一步來,有些在美國適用的人權,在香港和中國大陸並不一定適用,正如蘋果和橘子是不同的。他本人對香港的人權和自由抱持樂觀的態度。 會後,高錕在接受本報專訪指出,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雙語教育非常重要。他在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期間,中大的學生可以自己選擇用中文或英文寫作論文,學校也開設有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修。香港的學生不僅學習中國語言,也學習中國文化,成為學貫通中西文化的通才。他進一步指出,但香港畢竟地小人少,見識有限,必須發展對外交流,因此香港各大學,都與中國大陸和其他國際著名院校有學術和人才交流計劃,取長補短,未來還將擴大交流。 香港大學校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CSLB)地質科學系榮譽教授陳鈞銘6日指出,他的太太勒公玫是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他們對高錕都有一定的了解。高錕是「光纖之父」,他的發明取代銅作為通訊載體,不僅速度快、信息運載量也大,成為當代科學界的一大革命。作為香港人和中國人,他們都為高錕榮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感到自豪。 1966年高錕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中,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訊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同時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百萬位元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