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市中產階級日漸萎縮 |
2009-02-09 (03:08) |
(多倫多 )(星報專訊)多倫多的中產階級不斷消失。 多倫多大學一份尚未正式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01年至2005年期間,多倫多消失了15個中產收入社區,絕大部份變為個人收入比多市平均收入低20%至40%的低收入社區,首當其衝的是近郊社區,例如前士嘉堡市和北怡陶碧谷(North Etobicoke)的平均收入仍在下降中。 周邊城市也有類似趨勢 環繞著多倫多的周邊城市也有類似趨勢。賓頓市(Brampton)、密西沙加(Mississauga)和杜咸區(Durham)部份地區的平均收入同樣下降。在1970年,905地區有86%屬中產階級;至2005年降至61%。 多大研究員赫贊斯基(David Hulchanski)指出,在該5年期間,多市的極低收入社區---平均收入比多倫多地區的平均數字低逾40%的社區---增加了近50%。 本年稍後才公布的報告書是赫贊斯基領導的研究隊2005年發表的Three Cities修訂版本。當時的報告書繪畫與分析加拿大統計而從1971至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發現多倫多不但中產階級陸續消失,而且劃分為三個明顯的地理區域:城市一的居民收入經常上升,城市二維持收入但人口萎縮,城市三的居民在該30年期間收入不斷下降。 赫贊斯基指出這情形與市政府無關。他說:「這不是多倫多居民造成的,這是全國性趨勢,我們所繪劃的反映了聯邦政府與各省政府的政策與經濟發展對多倫多各社區的影響。」 他說例如全民保健與社會援助等政策促進了中產階級的基礎,把社會服務從省級政府轉嫁到市政府等削支措施、缺乏廉租屋與就業保障等阻礙中產階級紮根。赫贊斯基說:「在70年代我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在麥當勞快餐店工作,甚至沒有福利的兼職也不考慮,沒有福利的全職工作絕無僅有。25年前令人詫異的事現在是正常的。」 赫贊斯基的修訂報告加入了2006年人口統計的5年數據,證實了中產階級在萎縮中,富裕社區與貧困社區繼續兩極化。 在2001年至2006年期間,富裕社區的個人收入增14%,但低收入社區的個人入息增長微不足道。 在70年代,多倫多可以說是一個中產階級城市,520個人口統計區(census tract)中有341個屬中產階級收入,貧困局限在市中心。 30年後,多倫多變成一個四分五裂的城市。富裕居民聚集在沿央街(Yonge St.)地鐵線服務與交通均方便的地方,個人收入每年達9萬元。 較貧困的社區散佈在6市合併前的近郊城市裹,但在50年代這些城市是中產人士聚居的地方。在2006年,貧困社區佔了多倫多人口統計區40%,其中60%居民為移民。這些社區缺乏快捷運輸系統,居民平均收入只有26,900元。 夾在富裕社區與貧困社區中間的是在萎縮中的城市二社區,居民入息持久不變,平均約35,700元。 赫贊斯基在2005年獲加拿大社會科學研究議會(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分5年撥款共100萬元研究費,與多市西端的社會服務機構St. Christopher House攜手研究中產階級移居情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