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空運及客運增長迅速,啟德機場在1990年代的設計乘客量為每年2,400萬,但它關閉前的實際客量卻達到2,800萬,再加上150萬公噸貨物,以國際客運量屬全球第3,貨運更達全球第一。
但是啟德只有一條跑道,平均每小時要升降班機達36次,繁忙時間接近每分鐘一班,已是安全考慮下之極限。而且,跑道與滑行道距離過近,任何意外都可能令機場癱瘓;航道之下為人口密集的住宅區,遇上嚴重意外時後果堪虞。
早期的啟德機場和住宅區相距還比較遠,但隨覑住宅區和機場不斷擴展,機場的位置和住宅區變成只被太子道一街之隔。到了1980年代,啟德四周已經再無發展空間。啟德用盡各種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擴展至65個停機位,當中只有8個直接靠在客運大樓旁。機場無論是起降時間、停機位等都到使用的極限,航空公司要開設從香港到新目的地的航班也比較難。
1980年代初期,政府已經就機場發展進行研究,考慮在香港境內各個地方興建新機場的可能。1980年代末,商人胡應湘曾經建議在南丫島及大嶼山之間以人工島方式興建機場。基於當時香港的前途因為主權問題未見明朗,因此沒有落實興建方案,而改為盡量擴建啟德以暫時容納需求,直至1990年方才決定興建新機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躹角。新機場於1998年7月6日啟用時,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不少設備、器材等在午夜後才從舊啟德搬遷往新機場,停泊在啟德機場的飛機也要飛到新機場。今日來回顧一下,當時「機場搬遷」這個大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