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村的發展  
 
鯉魚門內的嶺南新村,是難胞們的聚居處。(攝於1966年)
 
 
香港開埠初期至1980年代初,將軍澳尚未填海,該處範圍比現時更廣,包括現時的調景嶺一帶。

馬環村和三家村是該處歷史悠久的鄉村。馬環村亦被稱為「媽山村」、「媽環村」,意思為「娘媽(天后)廟所在的山村」,是19世紀末由石匠建村。三家村因由三家人建村而得名,但三家人是指哪三家人則說法不一。村民的祖先在19世紀中葉由廣東梅縣一帶移來,務打石業。村內有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三和堂四個石礦場,並設有小碼頭供運送石材之用。由於當時該處與九龍市區隔絕,居民倚靠街渡或自行划小艇到筲箕灣出售農產及購買日用品。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部份因國共內戰南逃的國軍和難民在該處建嶺南新村。直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嶺南新村被政府清拆,改建成現時的鯉魚門村。1960年代,政府將酒灣填海,發展成三家村避風塘;又將三家村一帶山丘夷平,發展成油塘工業區。隨著附近一帶開始發展,道路網路亦延伸至該區。1963年,該處成立鄉公所。1969年開始有巴士服務該區,提供來往九龍市區的交通服務,打破居民以往只能倚靠海路前往市區。與此同時,該處的旅遊業和飲食業亦逐漸發展。現時該區主要分為兩部份:以鯉魚門海傍道為中心的「下環」;和以崇信街為中心的「新區」。
 
     
 
 
     
 
 
     
   
 
( 暫時沒有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