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謂「街市」,「市」是指人口聚集之處,做賣買的集中地,亦與街有莫大關連,這可追溯至《呂氏春秋•不苟》:「公孫枝徙,自敷於街。」那時街已然有市集之義,及至翻查《康熙大字典》墟字有註:「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初見「街市」二字:「崇寧大觀以來,內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斷』。」一直到清 昭槤《嘯亭雜錄•孝感之戰》亦沿用著:「數日至楊鎮,民已逃竄,街市空闃。」可見城市的市集長期以來是與街相連發展,密不可分。
街市的歷史演變,其實是社會規範化的過程,當中牽涉到環境衛生、市政規劃等種種考慮。長久以來,露天市集背負了影響市容、破壞衛生、阻塞交通的「污名」,政府的室內街市遂應運而生。另一方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政府停止發放小販牌照,並加強管制,目的是要逐步取締市集,將商販集中收編管理。
至於政府的街市也有轉變,由早期單一功能的建築物,如舊上環街市(即西港城)、中環街市,到現在跟圖書館、劇場、運動場、熟食中心,集中在同一幢市政大廈內,新建的甚至是冷氣街市,又讓發展商在上蓋興建住宅。在公共屋h和私人屋苑堙A街市往往依附著商場,成為商場的一部分。有些屋苑甚至沒有街市,以大型超級市場所取代,將街市原有的蔬果、鮮肉、燒味、海鮮檔統統匯聚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