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計會,即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成立於1936年,前身為「香港優生學會」。1950年正式改組並改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1952年成為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八個創會成員之一。最初家計會以個別接觸方式開展工作,傳遞家庭計劃的訊息,後來增設診所服務。1956年成立了首間生育指導所。1955年香港政府開始資助家計會的活動。1964年,家計會獲得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資助。1967年,家計會進行全港首次的「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並開展性教育。不久,政府醫務衛生署慢慢接辦家計會的節育指導所。同期,家計會推出了經腹結紮手術、青年輔導、終止懷孕、婚前體格檢查等服務。
自六四年起家計會獲得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資助。六七年家計會進行全港首次的「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並開展性教育。
七零年代,政府醫務衛生署陸續接辦家計會設於三十二間政府母嬰健康院內的節育指導所。與此同時,家計會先後推出經腹結紮手術、青年輔導、終止懷孕、婚前體格檢查等服務;並且成立首間婦女會及設立參考圖書館。而家計會推出的「兩個夠哂數」運動更是街知巷聞。
八零年代,家計會擴展對青少年的服務和研究,八六年在銅鑼灣成立首間青少年保健中心,而家計會在八九年亦正式啟用位於灣仔修頓中心的新總部。此外,家計會為切合不同人士的需要而推出多項服務和運動:為不育人士開辦人工受孕服務,鼓勵男士承擔生育計劃的責任而推出了「家庭計劃,要做得哥」運動,至於新婚人士的婚前體格檢查則由婚前綜合服務取代。
九零年代,家計會分別開展醫護資訊管理系統,其後推出婦科檢查服務和荷爾蒙補充治療合作試驗計劃,並成立了香港婦女生殖與性健康倡議組織。九八年,家計會更開展流動診所服務,九九年推出性教育流動圖書館及更年期診所服務。
千禧年代,隨著本港人口趨勢和家庭觀念的轉變,家計會提倡「大家庭,小家庭,家計做好最精明」,呼籲夫婦及早進行家庭計劃。此外,家計會亦開拓更多家庭計劃以外的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以切合不同人生階段的保健需要,包括男性保健服務、子宮頸病診所、骨質疏鬆診所、乳房保健診所、性治療服務等。
推行性教育方面,家計會於2008年展開長達三年的「懂得愛.愛得喜」青少年心性教育運動,並於2010年首次在本港舉辦「第四屆亞洲性教育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