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咀在清初時,只是一個荒蕪的山坡,但該地盛產優質的花崗岩,至1880年已形成花崗岩石礦場,在採礦完成後,該處剩下凹陷大石塘,而向海的一段較尖而窄,狀似鳥咀,因而得名「石塘咀」。
提起石塘咀,會令人想起「塘西風月」這個稱號,因為曾有一段時間石塘咀有數百間妓院,「大寨」70多家,妓女近2000人,酒樓40家,而依靠妓寨維生的人更接近5萬人。原因是1904年香港第13任港督彌敦在任時,因為上環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彌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遷至石塘咀,決定利用色情事業令該區得以開發。
當時香港人口不足50萬,香港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依賴石塘咀生存。此外香港第一間戲院亦是位於石塘咀,名為太平戲院。太平戲院位於德輔道西,是香港當時最大的粵劇戲院。
直至1935年,香港政府依隨英國法例立法禁娼,「塘西風月」就此結束。不過在香港日治時期,因為日軍總督部頒令所有華人妓院必須遷到石塘咀的「娛樂區」,並命名為「藏前區」,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繼復業,高峰時期,領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令石塘咀的風月事業再度繁華起來,不過只屬曇花一現,日治時期結束後,也隨即沒落。
時至今日隨覑社區發展,石塘咀已經找不到一點昔日歷史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