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之一,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公營房屋並以廉價售予低收入市民。計劃於1970年代開始推行,為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選擇,亦可讓收入相對較高之公屋居民加快騰出公屋單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此計劃內興建的公營房屋稱為居者有其屋屋苑,通稱居屋。 香港房屋協會也有類似的專案名為住宅發售計劃,轉售限制,發售模式和售價與房委會的居者有其屋計劃類同,很多時會連同某幾期的居者有其屋計劃一併出售。
2002年11月,樓價持續多年下滑,政府迫於形勢,由當時的房屋局局長孫明揚宣布推出穩定樓市的「孫九招」,主要理念是甚麼都「停」!包括停賣地、停勾地、停售停建居屋、停兩鐵地推出、停房協資助置業貸款、停出售公屋、停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後的曾蔭權政府更以此奉為金科玉律,指稱大市場、小政府的策略,退出資助形式出售居所的角色,僅集中提供出租公屋,滿足低下階層的住屋需要,這個理念堅守多年,直至2011年,香港政府正式宣佈復建居屋。
曾蔭權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重推居屋,協助月入低於3 萬元的家庭置業。當時的計劃是提供實用面積約四、五百呎的單位, 由2016╱17 年起四年提供1.7 萬個單位,而首批單位將於2014╱15 年預售。
來到梁振英政府,他的《施政報告》指,基於新居屋「綠悠雅苑」反應熱烈,決定將上屆政府用作「置安心」計劃的四幅位於大埔、鑽石山、彩虹及馬鞍山的土地,改作新居屋,家庭入息限額訂在每月四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