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人潮  
 
中斷了近30年之久的廣九直通火車,於1979年4月4日正式恢復。
 
 
  廣九直通火車在1949年中斷,儘管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曾提出,希望兩地直通火車恢復運行。但因當時國內外局勢不穩,因而沒有實現。到了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加上中英關係的進一步改善,港穗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為了廣大旅客的方便,廣州方面提出了火車直駛九龍的建議,立即獲得了港方的支持及理解,經過雙方的努力,中斷了近30年之久的廣九直通火車,於1979年4月4日正式恢復。

當年香港中旅社受廣州鐵路局委託,代理港穗直通車售票業務,香港—廣州直通火車車票,連手續費在內,直通車票每張港幣55元,小孩(5歲至10歲)港幣27.50元。每年春節來臨,是售票業務最繁忙的日子。因為港穗直通車甫開通,港澳同胞皆欲乘此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回鄉度歲。早期的火車站位於九龍尖沙咀碼頭,港中旅在那裡設有辦事處。據說購票的旅客排隊人龍直到海邊,因為太擁擠,有人還掉到海裡,得勞煩中旅職員跳到海中打救。當時香港各大報皆以醒目的標題報道:「香港市民大排長龍,到中旅社灣仔分社輪候三天三夜購買港穗直通車票。」該分社還聘請四名印度人當門衛,一時傳為佳話。

在國家還未推行改革開放之前,香港同胞回鄉探親或過年,都面對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交通問題,二是過關問題,三是帶「禮物」回去問題。當年香港同胞回鄉探親或過年,無論你家住哪裡,在廣州也好,深圳東莞也好,或是在上海、北京也好,要回去就得要在火車站坐火車到羅湖。這是一條唯一的必經之路。過了羅湖海關才各自乘搭不同的交通工具回鄉。

當年的港深火車並不似現在那麼快速、班密。一天只有一兩班,過時過節才有一些加班車。要回鄉,就得要在清晨五點鐘起床摸黑從住處出發,趕去火車站排隊,才有機會搭到頭班車。雖然早出門返鄉,但過到了深圳,往往已是下午一二點或三四點,視乎返鄉的人數多少而定。原因是當年的港深火車設備沒有現在那麼先進快速。從火車站到羅湖要花費兩個多小時。而最令人感到頭痛的是在羅湖海關檢查這一道「防線」,隨時要「捱」三四個小時或以上。自帶「禮物」多的人就自然花費時間越多。盤問也多。故形成港人每次回鄉過深圳都感到「身震」(深圳)。過了海關,人們才敢鬆一口氣。由於當時的火車設施非常簡陋,上落很不方便,加上人多擠迫,每人攜帶「物品」也多,在車內碰碰撞撞兩個多小時,大汗疊細汗,每次回鄉有如「走難」那般辛苦。
 
     
 
 
     
 
 
     
   
 
( 暫時沒有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