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抵壘政策  
 
離開祖國投奔自由之大陸逃亡來港等候港警押解之同胞。(圖1968/03/17)
 
 
  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對來自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的政策。

  在抵壘政策推行以前,中國大陸人士可自由進出香港,但隨著大陸到港居留人士日益增加,對香港構成沉重的壓力。

  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宣佈實施抵壘政策,中國非法入境者若在偷渡到香港後能抵達市區,並接觸到香港的親人,便可在香港居留,如果偷渡者在邊境範圍被執法人員截獲,則會被遣返大陸。當局亦因此加強在邊境的管制,以減少非法入境者進入市區的機會。

  政府未完全制止成功到市區與親人團聚的偷渡者在港居留,相信是基於人道立場。當時中國大陸的局勢仍然動蕩(尤其是在1976年9月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逝世後),不少人仍希望可偷渡來港,希望有較為安定的生活。

  抵壘政策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香港政府顧慮到,假如不給予抵壘者一個融入社會的途徑,他們會淪為黑市居民或黑市勞工,有一部份人甚至或者會從事非法活動。給予他們合法居留也可紓緩當時需求殷切的勞動市場,因為當時香港的工業,尤其是製衣業,仍是相當興旺,此類勞工密集型的行業能吸納大批勞動力,移民仍可自食其力,因而不須擔心他們會耗用香港的公共資源,如公共援助等社會福利開支。

  但另一方面,長期的抵壘政策間接鼓勵中國大陸居民不斷嘗試冒險來港。組織偷渡的蛇頭成為一種新興的高利潤行業,沿海的年青一輩也不禁躍躍欲試,因而很多時造成金錢甚至人命上的損失。

  1979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治環境開始變得寬鬆,但大陸居民非法入境香港情況越來越嚴重。1980年10月23日,香港政府宣佈取消抵壘政策採取即捕即解政策。所有非法入境一經發現,即需被遣返大陸。
 
     
 
 
     
 
 
     
   
 
( 暫時沒有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