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有著自己的本土意識,要追溯,可說是萌芽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時期的香港,人口激增,加上戰後從內地移居香港的資本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令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無論衣食住行、社會氛圍和文娛康樂等不同範疇上,都有不少新事物湧現,既豐富了本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亦為市民創造了不少本土意識的標誌,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說到服飾,50年代中後期,旗袍還大行其道。典雅的旗袍,呈現出性感的元素,柔滑的觸感,有一種肌膚之親的感覺。當時的旗袍款式簡潔,腰身比四十年代寬鬆,很少用刺綉、鑲滾等裝飾,色調素雅和諧,體現出「得體大方」的風尚。面料以棉為主,少用絲、毛織物。穿法也多種多樣,外罩背心的比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寧裝、軍便服。到六十年代初期屬旗袍落日的餘輝,很快旗袍與花衣裳都再次被打倒。
論服裝潮流,迷你裙、「喇叭褲」、「鬆糕鞋」可謂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標誌。當時香港製衣業發達,加上西方文化和電影明星的影響,西式服裝廣泛流行,年輕女士愛穿迷你裙、「熱褲」;男士則流行穿著腰部狹窄貼身、褲管微闊的「喇叭褲」和恤衫;年青人對牛仔褲更趨之若鶩。時髦髮型不斷創新,假髮在當時大行其道。由於大型日資百貨公司相繼落成,日本時裝亦備受追捧。這種百花齊放的時裝潮流,開啟了八十年代的裝扮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