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街頭小食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香港有很多小販為了生計在街頭擺賣。圖為一設有座位的粥檔。 (攝於1970年)
 
 
  正所謂「辛苦搵來志在食」,港人對食甚為重視,特別是香港的街頭小吃,更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香港街頭小吃發展源遠流長,早於1880年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它們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所需而出現的,街邊小食檔在1950至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售賣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檔遂開始進入店舖內繼續經營,所出售的食物仍是街頭所售的小吃,而路邊「推車仔」的攤檔至今因衛生問題,已買少見少。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如有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燒賣、煎釀三寶等等,大多以紙袋或發泡膠盒盛載,以竹簽或膠匙食用,即買即食。從香港街頭小吃的特色與發展,可見香港人獨有的飲食文化特色。
 
     
 
 
     
 
 
     
   
 
( 共有1個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