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是香港首條由九龍通往香港島的過海行車隧道,於1969年9月1日動工,1972年8月2日通車,耗資港幣3.2億港元。隧道全長1.86公里,以沉管式隧道建造,車速限制70公里。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港島東區的奇力島。因工程關係該島已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來的。收費廣場位於紅磡出口,共有16個,其中10個為人手收費亭,2個為專利巴士專用的快易通自動繳費亭,而餘下4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
紅隧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僅次於東區海底隧道。其雙線雙程行車的舊式設計,使隧道的行車流量早於通車10年後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幾乎每日上下午繁忙時間(尤其是早上8時至10時)都會出現交通擠塞。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冀減低流量,但成效甚微,後來政府決定在1986至1989下半年期間建設東區海底隧道以分流部分車輛以減輕壓力。該隧道以「建造、營運、移轉」形式興建,專營權在1999年8月31日屆滿,現已交還香港特區政府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