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塘  
 
在3號風球下,銅鑼灣避風塘的船隻收起帆布。(攝於1963年)
 
 
  避風塘是颱風侵襲時中小型船隻用以抵禦烈風和大浪的庇護所,形式通常是拱形凹進的海灣。塘中連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隻只靠狹小的通道進出。銅鑼灣避風塘是香港第一個避風塘,建於1883年,當年港英政府於銅鑼灣進行填海工程,由目前的銅鑼灣道填至目前的高士威道。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便被修建成香港第一個避風塘。1950年,該避風塘被填平,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舊堤則變成了目前的維園道,避風塘則遷至維園道對出至今。

  在1990年代以前,香港已有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並建立了獨特的水上文化,中式餐館的著名菜式「避風塘炒蟹」,就是源自避風塘的水上食肆。不過隨著香港的漁業式微,大多數漁民已上岸生活,而避風塘文化亦隨之迅速消失。但避風塘的作用至今未變,一些以避風塘炒蟹打響名堂的食肆亦已遷岸開業。

政府興建油麻地避風塘與一九零六年的風災有關,這場風災破壞力非常巨大,當時受損最嚴重的是灣仔及油麻地區,有百分之八十的船隻受損。其後,公務局局長建議了五個有可能興建避風塘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兩個是:旺角咀(由旺角對出的海面到大角咀的海面)及長沙灣(對出的海面到荔枝角一帶)。三年後政府通過《建築避風塘法案》,決定興建油麻地避風塘,把移平官涌山得來的土石,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工程歷時四年,耗資二百萬,於一九一六年二月二日完成,使香港的艇民多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 暫時沒有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