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  
 
大會堂建築設計簡約,在眾多維多利亞式建築群中,鶴立雞群,經典的包浩斯風格,配合其多功能用途,可謂「港式文化中心」的典範作。
 
 
香港第一間大會堂於1867年由巿民集資興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當時訪港的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儀式。這座兩層高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巍峨古典,內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集會廳,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中心。1933年,大會堂的一部分因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興建新總行而拆卸,其餘部分亦於1947年全部拆去,原址稍後興建了中國銀行大廈。

戰後重建期間,很多人深感復興文化的需要,再建另一幢大會堂的意念遂應運而生。1950年,即舊大會堂拆卸後三年,一個委員會宣告誕生,專責研究興建新的文化場地。

新大會堂由英國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及艾倫.菲奇於1956年設計,自50年代後期開始動工興建,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地上,佔地一萬一千平方米,由兩座獨立的建築物(低座及高座)及一個紀念花園組成。當時的港督柏立基爵士在1960年2月25日主持了新大會堂的奠基儀式,並於1962年3月2日為耗資二千萬港元的香港大會堂揭幕。

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大事的發生,也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個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1973年的香港藝術節、1976年的亞洲藝術節、1977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以至1982年的國際綜藝合家歡等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足以證明大會堂在國際藝術領域享有重要地位。大會堂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成績驕人,實在值得港人引以為傲。

香港大會堂亦是舉行重要儀式和慶典的理想場地,曾有多任港督在大會堂宣誓就職,不少世界知名人士亦曾蒞臨參觀各項設施。大會堂無疑是香港一個具代表性的象徵,是香港的歷史見證。

一直以來,香港大會堂致力推廣藝術活動,弘揚中西文化。對市民而言,大會堂的重要性,又超乎藝術文化之上。這座具現代風格的包浩斯式建築物,已成為中環地區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神龕,載有二次大戰時香港苦難的記憶,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著數以十萬計本地家庭的成立。
 
     
 
 
     
 
 
     
   
 
( 暫時沒有回應 )
[更多專題]
[更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