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罷駛引致港島交通大混亂,可算是中巴由盛轉衰的轉捩點。當時的港英政府於1991年將中巴在1987年取消的12A線(中環至麥當奴道)公開競投,城巴憑著經營屋h巴士業務的經驗,獲得了這條路線的專營權。
為引入競爭,政府在1992年延續中巴經營權時,取消中巴其中26條巴士線的經營權,並公開招標引入其他巴士公司經營。這26條巴士線的經營權最終亦由城巴奪得。1995年,香港政府進一步縮減中巴路線網絡,透過不公開協商的方式把另外14條原本由中巴經營路線的經營權交予城巴,令城巴在短短兩年內大規模擴張港島區巴士網絡,中巴的巴士業務逐漸萎縮。
1995年中秋節「脫班」事件,可算是中巴喪失專營權的導火線。95年中秋節迎月夜,當時中巴剛取得三年專營權不久,15線的尾班車在臨近收車時間突然「脫班」,令四百多名於山頂賞月的民眾滯留,最終要警方出動大卡車接載民眾下山。事件引起港府不滿。行政會議在1998年2月17日指令港府不再延續中巴專營權,同年3月31日,新世界第一巴士成功投到中巴的88條路線,而中巴的專營權亦於1998年8月31日告終。中巴向城巴出售逾710部巴士,並將業務重心全面投放於地產發展,但仍然維持經營一條非專營巴士路線,來往港運城及北角政府合署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