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的堅拿道天橋及橋底雖被稱為鵝頸橋,但卻今非昔比了。
要追溯鵝頸橋的由來,要重回1846年。當年,英國政府計劃在黃泥涌谷開闢馬場,但當時的黃泥涌谷還是一大沼澤地,於是政府便推行一系列計劃,以疏導溪水,例如禁止在該區種稻米,以及計劃沿黃泥涌興建一條運河,以加速溪水的疏導量。此運河建成後,以當時在任的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為寶靈頓運河。由於運河呈彎曲狀,加上又長又窄,儼如一條鵝頸,故稱為鵝頸澗,加上河上建有一條供居民過河的橋,所以這兒又被稱為鵝頸橋。
在1922年至1929年間,香港政府為了進行灣仔銅鑼灣的填海工程,要將寶靈頓運河修為暗渠,同時將原本的鵝頸橋拆掉了。到了70年代,香港海底隧道快要通車,香港政府便於鵝頸橋上方興建行車天橋,由摩理臣山道起跨越軒尼詩道及告士打道,連接香港海底隧道銅鑼灣出口,這條就是堅拿道西天橋。往後交通愈趨繁忙,堅拿道天橋再加多了一條行車天橋,建成堅拿道東天橋。現時的「鵝頸橋」便是堅拿道東天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