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管局2日公布《機場2030規劃大綱》,提出兩個方案,包括投資862億,填海興建第三條跑道,及以234億提升現有的雙跑道系統。兩個方案由本月3日起,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待社會就兩方案取得共識後,才會研究融資方法,但原則是愈少用公帑愈好。她並強調,機場在10年後,即2020年便會飽和,而籌劃大型基建一般要10年以上,若機場發展有延誤,將導致客貨運流失,而有關流失將難以逆轉,影響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
擴建第三跑道系統的建議中,包括興建第三條跑道,及相關的客運大樓、飛行區及停機坪設施。發展須在現有機場島以北,填海拓地約650公頃。
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許漢忠表示,新的填海方法比較環保,但需要多用90億元,已平衡環保及控制成本的因素,相信公眾可以理解。新的填海方法,毋須挖掘海床淤泥,減低對海洋及中華白海豚的影響。
當第三條跑道及相關設施啟用後,機場每年可處理的飛機起降量最多可達62萬架次,並可滿足到2030年的預測航空交通需求。屆時每年的客運需求量約為9700萬人次,貨運需求量約為890萬公噸。
機管局預計這個方案的總成本約為862億港元(按2010年價格計算),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則約為1,362億港元;到2030年可將機場相關的直接職位增至141,000個;假設基建使用年期為50年,即直至2061年,這個方案可帶來經濟淨現值共9,120億港元(按2009年價格計算)。
另一方案是維持現有雙跑道系統,但提升客運大樓及停機坪設施,以提高機場的容量。
機管局指,這個方案可提高機場容量,每年可處理飛機起降量達42萬架次,客運量達7,400萬人次,貨運量達600萬公噸。
預計這個方案的總成本約為234億港元(按2010年價格計算),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則約為425億港元;到2030年可將機場相關的直接職位增至101,000個(於2008年共62,000個);假設基建使用年期為50年,即直至2061年,這個方案可帶來經濟淨現值共4,320億港元(按2009年價格計算)。
不過,機管局指,這個方案僅能滿足中期的預測航空交通需求,機場的跑道容量於2020年前後達至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