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婦泡賭場逃避現實 沉溺「避難所」 惹關注 年輕人鍾情網上賭 |
2009-11-20 (05:08) |
(溫哥華 )(本報記者鄭一峰、馮瑞熊報道)隨著大溫哥華地區近年不斷有新賭場落成,問題賭博現象已經轉趨惡化。有關注問題賭博的社工發現,這類不能自拔的賭徒中,華裔女性的人數近年上升,她們往往視賭場為避難所。另外,本地年輕人在網上賭博也有上升趨勢。社工呼籲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日常瀏覽的網站。 卑詩省政府在2007年所做的調查發現,本省成年人口中的問題賭徒佔4.6%,當中3.7%屬溫和問題賭徒,剩下0.9%則是嚴重問題賭徒。 省政府自1997年起設立24小時問題賭博求助熱線,在2007至2008年度,熱線接到求助電話有4,938通;到2008至2009年度,上升至超過6,000通,升幅為21.5%。至於省政府設立的問題賭博輔導服務,接受輔導者同樣上升,2007至2008年度的受助人數是1,054個;到2008至2009已增至1,280人,升幅也是21.4%。 求助人數年增逾兩成 為了喚起華人社區關注這類問題賭博(Problem Gambling)現象,中僑互助會聯同其他輔導組織,在溫市政府的資助下,趁著本周是「2009全國癮癖警醒周」(National Addictions Awareness Week 2009),於周三推出了問題賭博中文網站http://problemgambling.successbc.ca/。 據中僑與大溫家庭服務(Family Services of Greater Vancouver)「問題賭博計劃」輔導員鄧張思荃說,近年她們接觸的問題賭徒中,發現多了華裔婦女。她指出,女賭徒與男賭徒對賭博的看法不一樣,大部分男性視賭博為「搵快錢」以及可建立自信力;但大部分女性視賭博為避難所,每遇生活難題就以賭博逃避。更有女賭徒形容去到賭場,好似「返屋企,好舒服」。 婦女稱入賭場 仿似返屋企 社工鄧張思荃引述其中一個視賭場為避難所的女賭徒詠儀(化名)的經歷。詠儀本來有一個大好家庭,但移民來溫哥華後,丈夫因經常往返溫哥華和香港,留下她一個人,及後丈夫雖然放棄「太空人」的生涯,返到她身邊,無奈夫婦之間的感情早出問題,婚姻亮起紅燈,終於以離婚收場。 離婚後,詠儀仍放不下婚姻失敗的創傷,有女友帶她到賭場散心。此後,她就經常獨自踏足賭博場所。她說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她都有期望,但在賭場,沒有人對她有期望,更對她很好,令她可以把煩惱拋諸腦後。不過,後來她因輸錢,輸後又想追回來,結果導致自己債台高築,煩惱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愈來愈多。 鄧張思荃說,另一個50多歲的華裔女賭徒珍妮(化名)也有類似遭遇。珍妮成長時,家庭背景複雜,令她有不少痛苦經歷,到她長大後,這些經歷仍然揮之不去,導致珍妮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她試過酗酒,戒了酒癮後,又染上賭癮,希望以賭錢來麻醉自己,弄至不能自拔。直至大半年前,她因為自殘給送進醫院,由醫院轉介給輔導機構接受輔導,期間,珍妮參與義工服務及有了宗教信仰,現時她已能接受自己成長的不愉快經歷,以及對自己的能力恢復信心。 中僑烈治文「問題賭博計劃」輔導員陳國衡表示,除了女性問題賭徒以外,近年也發現了不少年輕人同樣沉迷網上賭博。 有調查顯示,在北美洲,雖然賭博合法年齡由加國的19歲到美國的21歲不等,約八成的高中生參與賭博;有4%至8%年輕人有賭博問題,另有10%至14%年輕人有潛在危機將會沉迷賭癮。陳國衡呼籲家長宜多留意子女上網做些甚麼,更應與子女保持正持溝通,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