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美中建交30周年 洛加大辦研討會 奧競選口號「改變」 對 |
2009-02-01 (03:51) |
(洛杉磯 )(本報記者丁曙洛杉磯報道)為紀念美中建交30周年,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伯克爾(Burkle)國際關係中心、中國研究中心和亞洲學會聯合舉辦大型研討會。與會專家回顧30年來的美國對華政策,並且一致認為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依然是「蕭規曹隨」,也就是一個中國,兩國友好,合作競爭,穩定發展。 洛加大政治科學教授包瑞嘉(Richard Baum)指出,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是「改變」(Change),但是,對華政策不會有大「改變」,因為兩國之間有很多需要合作的因素。例如,當前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美國首當其衝,兩個經濟大國需要攜手合作紓困解危,這也是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 包瑞嘉回顧美中建交30年的歷史,從尼克森總統的破冰之旅,到卡特總統簽署建交公報,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對華政策,以後歷經雷根、老布殊、克林頓以及小布殊4位總統的傳承,雖然中間或許有一些小的調整,但是基本上沒有大改變。他擔憂的是,奧巴馬政府可能會強調「公平貿易」,藉口「保護美國國家利益」設置美中貿易障礙,「這是唯一可能改變的」。 說起國務卿希拉莉,包瑞嘉表示,她是對華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所以沒有多少可以改變的。雖然在民主黨初選期間,她有一些批評中國經濟政策的言論和抵制北京奧運的說法,但都是選舉策略,「中國政府聽得懂」。 伊頓學會太平洋國際政策高級研究員奇諾伊(Mike Chinoy)指出,建立穩定發展的美中關係,首先要了解中國有那些敏感的議題和禁區是不能觸碰的,否則將可能傷害民族感情、激發民粹情緒。說遠的,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美國軍機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北京數萬大學生上街圍困美國駐華大使館3天3夜;說近的,去年北京奧林匹克火炬傳遞,藏獨在國外阻撓引起中國民眾激憤,青年學子更是批評中國政府無能、丟臉。他說,其實在這兩起事件中,中國政府的處理手法還算保守和理智。 本屆研討會的議題涵蓋政治、安全、能源、環境和經濟,講員包括前東亞副助理國務卿克里斯坦森(Thomas Christensen)、美國進步中心高級研究員Hachigian、伯克爾中心主任 Raustiala、洛加大中國研究中心主任Schaber等。研討會在洛加大教職員中心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