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兼收失足青少年及其他學生 遷校惹猜疑 校區籲溝通
2011-06-24 (06:03)
(三藩市 )(本報記者蕭慧三藩市報道)在43大道夾Judah街的平房教室,一個有別於普通高中的學校平時每日大約有40名學生上課。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曾惹上法律麻煩,例如可能是長期慣性逃學或涉及破壞公物、打劫之類程度未至坐牢但又需要接受少教所監管的控罪。在法官要求下,這40名身背緩刑令的學生都在該間「合作改善中心」(Principals' Center Collaborative)上課。

         但隨著該中心校長引入在其他州取得成功的「藍圖」教育模式,引導青少年發展興趣,例如學生與每名老師討論制定適應興趣發展的學習計劃,強調實踐,並通過社區組織幫助學生有實習機會等,失足學生逐漸取得成功。《三藩市紀事報》也曾報道範例之一,是該校18歲學生Hugo用一年時間,從麻煩多多的學生變為專注發展攝影興趣,獲得在市內一個攝影室實習的機會,並在Trader Joe's超市內找到一份工作。

         校區發言人白萊爾(Gentle Blythe)表示,由於藍圖教育計劃取得成效,校區希望擴展,在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期間內搬到已關校的前新僑高中校舍(7大道夾Irving街)內,開放接受全市20至30人申請報讀,另有40個學位留下繼續接受法庭指派。該高中最終會是一所可容納150名學生的4年制高中,學生、教師比例約為三比一。

         儘管校區方面表示,從今年初開始已與內日落區及附近鄰居進行外展工作,包括舉辦社區會議、討論會等,並聯繫該區市參事莫卡利米辦公室協助,但該區民眾明顯未能對這些身負緩刑令的學生放下戒心。內日落區鄰舍組織(Inner Sunset Neighborhood Group)反對該校搬到7大道夾Irving街的校舍並計劃擴展,稱害怕有人會在區內搞事犯罪,怕居民人身或財產安全受損,更批評校區未事先通告意圖。

         不過白萊爾指出,其實校區高中或多或少各自有少數學生身背緩刑令。對這些本身有緩刑令的學生來說,他們曾經惹上法律麻煩,反而會是一種警醒。而且他們平時都要接受少教所的緩刑官監管,在校內外校區也會和警察局合作。校區的目的不但是為失足學生提供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希望將已證明有成效的藍圖教育模式引入校區,為更多學生提供,因此希望在校區繼續努力進行外展的同時,民眾也可以放開心胸,繼續對話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