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市同性戀社區紀念園記載愛滋死者名錄 30年抗愛滋有進展
2011-06-07 (05:23)
(多倫多 )(綜合報道)一處紀念愛滋病死者的園林隱密在多市中心同性戀社區,令人想起這一世紀疾病自30年前首次浮現以來,導致無數人士患病或死亡。

        沿著樹木蔥蘢的小徑,12個彎曲的牆柱排列開來,其中11個上鑲嵌著銅質匾牌,上面按照年份彫刻著死亡病患的姓名,從1982年的一個名字,逐年增多。愛滋病死亡名冊也讓人可以追蹤此病的發病率變化過程,從最初少數個案,至猶如海嘯的高峰期。

        周日為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報告洛杉磯5名同姓戀男子患有罕見肺炎30周年紀念。數月之後,有報告發現一種罕見、改變面部形狀的癌症卡波濟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病例開始增多,尤其是在諸如紐約、洛杉磯、多倫多及溫哥華之類大城市的同性戀人士中多見,引起人們談論所謂的神秘「同性戀瘟疫」,而醫學專家們一時束手無策。

        於1978年開始在多市市中心行醫的伯格醫生(Dr. Philip Berger)回想起當時近乎無助的恐怖景象。從大約1984年開始,持續逾10年,他的病人中平均每月最多有6例這類死亡病例,他估計,其親手診治的病人中有數百人死於愛滋病。他描述說:「與許多其他醫生一樣,手提箱中隨時裝著死亡證明。」當時醫生們所能做的是為病人開安眠藥、止痛藥,以及提供仁慈的關懷。

        在當時,染上愛滋病毒之後,症狀進展非常之快。患有卡波濟氏肉瘤病人的症狀十分可怕,面部及身上到處是「醜陋、葡萄狀的損傷。」不僅是皮膚外表,甚至口腔、鼻腔,並可穿透肺部與腸胃道之類的內臟器官。部分病人的腦部也受到影響,大腦中出現孔洞,即所謂的進展性、多灶行白質腦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導致病人表現出暴力精神病患傾向。有的病人則骨瘦如柴。

        此病後來被重新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在1984年,醫學專家發現了一種逆轉錄脢病毒,也就是所謂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愛滋病毒可以通過血液、精液,甚至母乳傳播。愛滋病不久廣泛傳播,不僅在同姓戀人士中,還令接受輸血人士、異性戀,甚至新生兒從母親感染。

        愛滋成可控制疾病

        直到1996-97年,大量研究產生了抗愛滋病毒藥物,從而使這一幾乎是死刑的疾病成為慢性,且可控制的疾病。

        但由於病毒的性質及藥物作用,不少病人器官老化進程加快,且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風險增加,而且,攜帶愛滋病毒的人士易患淋巴組織瘤、胃癌、腸癌、胰腺癌等癌症,以及腦退化。同樣,還存在社會心理因素,例如:社會偏見及污名,許多愛滋病帶原者變得社會退縮,長期以來漸漸失去友人、同事及社區的聯繫,儘管他們仍然存活。

        據估計,截至2009年,65,000名加拿大人感染愛滋病毒,其中大約13,500人死亡。

        在全球,自最初5例病例發現以來,近3,000萬人死於愛滋病,目前總共大約3,400萬人攜帶愛滋病毒。愛滋病導致每年大約200萬人死亡。資料來源:加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