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530所小學明年9月率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其餘5百所中學則在2013年起落實。學者與通識教育老師均憂慮,新科變成向學生洗腦,灌救國家的集體利益,漠視對人民的關懷,難以全面地幫助學生建立身分認同。教育局官員則重申,科目教材由老師自選,局方不會要求迴避任何敏感議題。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張國華指出,以往學校一直在不同課程及班主任課滲透德育及公民教育內容,但是過去10餘年社會日益複雜,需要強化這方面的教育,所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涵蓋個人、社群、家庭、國家及世界公民等5個範疇,對建立身分認同很重要。
香港教育學院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明言對諮詢文件十分不滿,擔心對學生造成洗腦。通識教育教師聯會顧問張銳輝指出,文件主要提出國家的集體利益,對人民的關懷不足,而所舉的範例並沒有任何政治例子,用字且相當正面,或致老師不敢提出敏感的政治事件。
教協會長馮偉華也擔心,新科旨在推廣國民教育,著重官方的指定價值觀,並非客觀地教授公民身分。
身兼中學校長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成員關穎斌辯稱,新科是多元化教學,重視情理兼備,即使國家處事有不足之處,老師也可以教授。他認為,諮詢文件是良好的工具,讓前線老師校長重新檢視學校過往在國民教育方面的成效。
張國華又說,希望中、小學每周上一至兩節課,具體教法以學生為本、學校為本,各校可按照各自需要,跟校內公民教育銜接。他強調,教材由老師自選,局方不會要求迴避任何議題。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擔心,現時的教師工作已相當繁重,立刻推行國民教育,而配套又不足,將加重教師工作負擔。然而,身兼教師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成員梁偉傑認為,網上與民間團體可提供大量相關的教材,相信工作壓力不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