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 )(本報記者李群報道)溫哥華警方指出,跟其他族裔比較,華人更易墮入生意詐騙圈套。不少華裔急於創業和賺錢,經常中招,損失大筆金錢。警方提醒有意合作搞生意的華裔勿輕信別人,要做足功課瞭解合作伙伴和市場資料,以及避免以現金交易。
溫市警財物罪案組的沈姓華裔探員,以前任職於本地銀行,熟悉財務和金融業務。他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指出,市警接手調查那些利用生意機會詐財案件中,受害者多屬華裔,而這類案件也是華裔最常捲入的詐騙犯罪。「不知道為甚麼華人特別容易成為生意詐騙的受害人,也許華人較易相信別人,也可能與新移民急於創業有關。」
現金一次過交予對方
他指出,騙徒通常在本地中文報紙、網站登廣告,設下圈套等人上鉤。曾經有一剛從中國大陸移民溫市不久的華裔男子,在報上看到廣告稱有高回報生意機會,聲稱年入可逾10萬元,就按廣告上的電話聯絡對方,對方自稱有替某學校清潔的合約,可以出讓。經商議後,事主同意付出近10萬元買下,並且把現金一次過交予對方。
他透露:「受害人帶齊清潔設備到該校開工,但校方表示不知情,這人才知不妙,回頭打電話給出售合約的人,再也無法聯絡上。」
這位探員又指出,受騙的新移民僅知對方電話號碼和名字,連對方姓甚麼都沒問過。警方據受害人提供電話號碼追查,發現對方用的是預先付款手機,且已停止服務。加上雙方以現金交易,令追查工作一籌莫展。
他表示,很多案件即使警方掌握到疑人行蹤,但因疑人和受害者簽訂的合約經精心設計,內容部分真實,疑人會辯稱無意行騙,只是合約細節和交易過程有不當處。
遇到上述情況時,警方便難以作刑事案處理,受害人須花大量精神和金錢,聘用律師通過民事訴訟,向對方追討損失。
他建議有意創業者,在簽約和付款前,先要仔細瞭解對方的背景,掌握他的真實姓名、電話及住址,並查看身分證明,甚至為對方拍照留下證據。另外,避免用現金或電匯方式交易,以確保日後有線索可追查。
為對方拍照留下證據
卑詩低陸平原商譽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 for Lower Mainland BC)也提醒這類尋找生意機會的人,當在報紙、互聯網或戶外小廣告上,看到類似「自己做老板」、「在家中賺錢」及自吹年收入數萬乃至十幾萬元的廣告時,須格外留神。有些生意機會以「特許經營」面目出現,看似合法真實,但最終只令事主賠錢。曾有投資者購入偏僻地區的油站和零售店,後來卻發現幾乎沒有顧客光顧。
上門推銷騙術最常見
大溫地區商譽局(BBB)披露的10大詐騙行為,包括:
(1)上門推銷:藉廉價服務(例如修理屋頂)行騙;
(2)網上免費試用產品:試用可能附有條件,網民不要輕易交出信用卡號碼;
(3)商品廣告宣傳對象: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網使用者點擊一些免費廣告,成為垃圾郵件受害人;
(4)預批貨款:以受害人付費可以獲一筆貸款為餌行騙;
(5)電郵、電話詐騙:騙徒叫人更新賬戶資料或下載程式等;
(6)詐騙老人:以長者孫兒遇上意外,要求受害人電匯金錢;
(7)工作機會或者神秘工作(mystery shopper) 騙案:利用求人士求職心切行騙;
(8)商業投資機會詐騙:或者以招納新會員賺取佣金;
(9)假賬單、假電話薄:針對小商人以假賬單或偽造電話簿行騙;
(10)網上購物騙案:賣方故意多付金錢,叫買方匯回多付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