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 )(本報記者)這個「走向公義之路」網頁,揭露加國三級政府在過去百年來如何打著法律的旗號,以各種不平等的手段排斥、限制或控制華裔的生活。法律援助中心行政主任吳瑤瑤表示,「走向公義之路」讓主流社會對華裔在加國的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讓華裔社區明白到今時今日所享有的權益,並不是政府主動給予,而是無數先民不斷努力爭取的成果,因此要更應珍惜得來不易地位,積極參與社會。
吳瑤瑤說,「走向公義之路」網頁有中文、英文和法文,是運用聯邦政府就平反人頭稅所撥出的「社區歷史認許計劃」設立。很多人都只知道人頭稅和排華法,並不了解到聯邦、省和市政府曾經制定各種專門針對華人的不平等法例和附例。例如在加拿大出生的華人,不被認可為正式的公民,但他們在二次大戰自願參軍,華裔到1948年才有選舉權。
加拿大曾限制華人可以從事的職業,例如不准華人任煤礦工人。即使是可以擔任的工作,華人也要比白人支付多數倍的牌照或其他費用;又或例如特別規定華人的搬運工人,每次抬米的重量等。華人當時最常從事的是開洗衣店和餐館,多個省份都有《白人婦女勞工保護法》,禁止華裔店舖僱用白人女性員工。
設中英法文
安省法庭在1939年以安省婦女庇護法案(Ontario Female Refuges Act)中「驁桀不馴」(Incorrigible)的莫須有的罪名,囚禁白人女子狄瑪信(Velma Demerson)一年。因為她的未婚夫是一名來自中國廣東的華人。狄瑪信多年來一直要求安省政府承認當年的法案違反憲法,以及還她和其他一齊受惡法迫害的人一個清白;但省府卻以民眾不能追究政府在1963年以前的過失而拒絕道歉。
「走向公義之路」www.RoadToJustice.ca的第二部份,包括訪談和一些最早期華裔加拿大律師的生活小品,以及在人頭稅平反運動的關鍵人物。他們努力不懈的遊說,終於讓加拿大政府為過去60多年來,對華裔社區的歧視法律作出道歉。
吳瑤瑤指出,雖然有憲法保障人權,但社會上依然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歧視。華裔社區現時的情況,與以前的歷史問題有很大的關係。今日的權力是很多勇敢的華人與政府對簿公堂,打官司爭取得來,並不是獲得政府的幫助。因此社區不可以放鬆警覺,盲目相信政府。
她說,華裔和所有少數族裔一樣要積極參與和了解社會,今日發生的事件,可能成為明日的社會問題。每一個人都不可以自掃門前雪,只看到自己利益。因為一個政府或機構如果今日以族裔、宗教或性取向歧視某一群人,也同樣會巧立名目歧視其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