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人口勁增左右政壇 學者專家看法兩極
2011-03-30 (05:46)
(紐約 )(本報記者陳潤芝紐約報道)亞裔人口過去10年是全紐約市增幅最大的族群,但學者專家的看法兩極,有人認為亞裔將是選舉政治遊戲中的「新會員」,但也有學者稱亞裔是「人口普查製造的種族」,本身多元分化,人口增長是否有助增加政治力量,仍待亞裔選民政客的整合,而華裔政客中的市主計長劉醇逸頻頻接觸其他社區就是其中一例。

         紐約市亞裔人口在2010年佔全市人口12.6%,增幅達30%。但紐約城市大學教授馬倫卡夫(John Mollenkopf) 表示,「亞裔人口」 是人口普查所製造的社群,僅僅在紐約,就由來自50國家、說20語言的人組成,單單就皇后區,不同亞裔種族較少共同利益。

         紐約州移民行動基金陳美瑛就指,這些移民各自有不同的政治背景,來自實行民主制度的移民投票率相對較高。而在她過去幫助製衣業移民入籍的經驗中,很多亞裔移民因任陪審團等問題而拒絕入籍,而除非有亞裔選舉候選人,否則很少人願意投票。一直以來外間認為移民二代比一代熱衷於政治,但只有於08年奧巴馬選舉時,年輕人的投票率較高,最大的移民票倉多數來自老人中心及移民群。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Paul Ong則指出,很多亞裔選民並沒有參加政黨,說明政黨並未進行社區工作,接觸他們,而在美國的政治現實下,沒有選舉力量的社群就不會被重視。

         對華人社區來說,目前紐約市的民選代表包括劉醇逸、孟昭文、陳倩雯及顧雅明。馬倫卡夫表示,紐約市近70%的選民都是民主黨支持者,因此初選中決定誰代表黨出線就變得重要,但很多移民既非登記選民,也沒有政黨背景,因此擴大整個投票層,亞裔社區需要多下功夫。

         馬倫卡夫指,紐約有很明顯的非裔及白人社區分界,而在皇后區及布碌崙區,亞裔及西裔散落在兩者中,此情況出現在積臣泰、可樂娜及日落公園中,因此很需要讓這些社群合作以成為左右大局的「新會員」。

         對於外傳將參選下屆市長的華裔政客劉醇逸,馬倫卡夫表示,其近日除爭取亞裔社區的支持外,也不斷到教堂等接觸不同的社群,與當地的人接觸,不僅僅是關心當地的情況,也真正花時間與他們一起,因而贏得不少信任。

         而民權中心鄭勝振 (S.J. Jung) 就指,亞裔在政治議會中代表度不夠,他認為劉醇逸是個勤力用心工作的人,目前大家不僅認為他是亞裔的代表,而變成全市的代表,是一個很好的亞裔政客發展模式。不過,除關注亞裔候選人外,亞裔要動員所有人投票,並增加更多社區工作,並與民選代表合作,讓亞裔能在美國的政治下 「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