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門指申亞不會分薄民生資源
2010-10-01 (10:44)
港府展開「是否申辦2023年亞洲運動會」公眾諮詢後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強調,申辦亞運不會分薄投放於社會民生的資源,「這並非一場零和遊戲」,能把國際目光聚焦香港,增強香港競爭力。

        楊立門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表示,「香港回歸後,港人不應該假設世界上人們的眼光還會集中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而無論是內地或周邊地區,很多城市都想爭取國際曝光率,如果香港未能不時舉辦大型國際活動,或履行國際公民責任,外界很容易忘記香港仍然是個重要的地方。「所以,舉辦亞運的得著,未必是金錢能換回來,反而這些好處是超過我們金錢所付出的。」

        他以2005年在工業貿易署工作時的經驗為例子。當時他負責籌備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也有人質疑為何香港要花錢舉辦這項活動,而且為市民帶來不便。但政府全力籌辦,出來的效果卻非常好,除了會議成功舉辦,亦獲外界一致好評,大大提升了香港的國際形象。他認為,社會應同樣以長遠目光、國際視野,看待申辦亞運。

        楊立門表示,明白社會上有不少訴求,包括要求把主辦亞運的百多億元開支,用於扶貧,或投放於其他民生事項上;但兩者並非互相排斥,「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說你申辦亞運後,便沒有資源做其他事」,最重要是視乎事情本身是否值得做。

        他指出,社會需要均衡發展,「既要扶貧,也重視市民的健康及體育活動的長遠發展。」

        申辦亞運除了有助提升香港的體育發展、凝聚社會,帶來經濟效益外,楊立門指出,為亞運而新建的場館,以及提早落成的場館,均可滿足運動員及區內人士對體育設施的需求。「場館的規格會較高,日後有了這些場館,會更容易爭取國際性體育賽事在香港舉行。」

        楊立門又重申,特區政府是有長遠的體育政策,就是把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就普及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了不少工夫,例如去年舉辦了超過3萬項地區體育活動,吸引超過200萬名市民參加。政府也定期支持體育總會的活動,同時有學校體育培訓計劃,又有全民運動日及全港運動會,都是把運動帶進社區。

        至於精英化,政府每年給予香港體育學院1.6億元資助,培訓近900名精英運動員;「現在我們有幾十位運動員,在6、7項運動中,國際排名打入首20位,在亞洲排名前10位。」他認為,若香港能夠堅持體育精英化的方向,是可以培訓出很優秀的運動員。

        體育盛事化方面,政府推出「M品牌計劃」,以便大型國際體育活動申請資助,吸引更多活動在香港舉辦,「我們今次申辦亞運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再多做一些,亦切合此政策目標。」

        除了上述政策目標,楊立門強調,投放更多資源於體育發展,是長遠政策,但不是一朝一夕可見成果,「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這些政策,令我們做得更好。」
 
相關新聞
唐英年指百億申亞很節制 2010-09-30 (15:18)
民建聯不支持政府申亞 2010-09-30 (12:10)
國慶煙花警6時起封路 2010-09-28 (15:17)
曾德成指申亞開支主要建場館 2010-09-25 (12:11)
曾德成指亞運成效難用錢衡量 2010-09-25 (09:36)
曾德成關注申辦亞運反對聲音 2010-09-25 (08:34)
曾德成認真聽取反對申亞聲音 2010-09-24 (10:15)
曾德成:辦亞運不會生出「大白象」 2010-09-21 (16:25)
140億辦亞運料入不敷出 2010-09-21 (13:04)
申辦亞運諮詢公眾6星期 2010-09-21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