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博物館「餃子夜」
2010-08-02 (05:04)
(紐約 )(本報記者杜幗睿紐約報道)美國華人博物館昨(31日)舉辦了「餃子夜」。「餃子」看似平常,到要說清楚到底什麼是餃子卻不是易事,能煮出好味道的更考功夫。故博物館特地請來了紐約市的四位名廚,與大家分享餃子心得。

         劉伯蒂是當晚「餃子夜」的主持。作為紐約大學新聞教授的她,同時也愛好教授烹調,因為她認為「食物等於力量」。

         劉伯蒂一開場,就像大家展示了不同形式的「餃子」,有水餃、包子、豆沙餅,這些都可以是西方人用「dumpling」一詞而囊括的食品。劉伯蒂借此向在座提出了「究竟什麼是餃子」的問題。

         而當晚出席座談會的包括Walle Restaurant的張達平,「宵夜」(Xiao Ye)餐館的黃頤銘,烹調教育博客學院(Institute of Culinary Education and Blogger)的許建南,和烹飪作家Andrew Coe。

         許建南和Andrew Coe,兩位帶著書卷氣息的食家,都不約而同地聊起了餃子的歷史。最初,美國人通過道聽途說,而煮起不加餡兒的生麵團,以為這就是中國的餃子。後來,當中國南方移民把家鄉的雲吞帶來美國後,美國人才知道「餃子」需要裡面有肉餡。而隨著中國北方移民的逐漸增多,「餃子」在雲吞的基礎上又多了煎餃、小籠包等形式。

         而張達平和黃頤銘則更多地從廚師的角度聊起了餃子。父母移民自台灣的黃頤銘,笑說作為竹昇,是餃子幫助他重新認識到作為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含義。

         所以他也特別用心去體會餃子的烹調方法,從擠幹白菜積水,到冷凍餃子以防粘皮,這些細節他也不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