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東南亞漢語學生水平存差異 北美教授兒童中文需更大努力
2010-07-05 (05:19)
(多倫多 )(本報記者)多 倫多大學OISE教育學院昨日舉行一項「海外中文學習研究與實踐論壇」。有教育界學者在論壇上表示,從研究發現,在東南亞地區出版的中文書籍內容,與北美中文學生的水平和成長背景,普遍存有差異。因此,北美家長和老師教授兒童學習中文,在啟蒙學生方面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昨日舉行的海外中文學習研究與實踐論壇,是多大OISE教育學院前天起一連兩日,舉辦閱讀中文與有關亞洲語文研討會的一部份。昨日論壇特邀講座環節主講者,是三位國際知名的中文教育學者,包括華盛頓大學雷吳潤瑛博士、TUI大學李文玲博士及多倫多大學吳曉燕博士,她們就海外兒童中文讀物選擇、海外中文教與學的議題先後發表演講。

        專長美、加的漢語兒童文學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雷吳潤瑛博士表示,她曾在一項研究計劃中,分析了1,034本兒童中文讀物,它們有來自美國、中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出版社,讀物有原著作品及翻譯作品,前者種類包括當代寫實、非故事性/知識、民間故事、經典、語文。

        分析結果顯示,該些原著作品及翻譯作品雖然用字簡單,但它們的句法和句子結構,對學習中文的北美兒童和他們程度來說,就可謂是相當困難。

        雷吳潤瑛又說,在東南亞地區出版的中文兒童讀物,普遍存有說教成分、價值觀念及特有文化主題,對在北美成長、學習中文的兒童很多時都是格格不入,更會令他們對個別讀物產生抗拒。朱自清名作《背影》對本地學習中文兒童來說,就屬「難明」的例子。

        她指出,中國家長往往期望子女在讀物中學習到一些東西,中文兒童書籍出版商的產品普遍也會迎合這個期望。然而,北美兒重閱讀為的主要是「樂趣」,閱讀目標並非一定要從讀物中學習事物,所以他們對個別較著重教育的中文書籍未必會產生興趣。

        難接受悲情或因果中文讀物

        此外,在北美本土出版的英文讀物,一般傳達愛心、愛護、愉快及充滿希望等正面情懷,慣閱它們的北美兒童,對一些在中國或東南亞出版、存有苦難、悲哀情懷或帶有懲罰後果的中文讀物,也往往難以接受。

        雷吳潤瑛認為,書本只是「工具」,找到合適工具固然是重要。但在北美教授兒童學習中文,還要作出一項重大的「投資」。這就是無論中文教師或家長,在「啟蒙」方面是要付出很大努力。在分享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或家長大概需要花上一半時間,向兒童灌輸中國社會和文化背景,另一半時間才是真正用在學習中文上。

        昨日論壇的另一個環節主題,是海外中文學校中的中文教育,多名資深中文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就海外中文教學所面臨的課程設置、教學法、中文讀物特點及閱讀教育等方面進行交流,他們包括多倫多第一中文學校校長劉濂、多市Georges Vanier中文學校老師杜新天和陸霞瑛、中國奕陽教育的王琦和朱瑾。論壇最後安排與會的語言專家、教學人員、家長和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論壇至傍晚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