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峙國會的歷史教訓 |
2010-05-07 (05:56) |
(歐洲 )(本報訊)根據英國民調結果,英國出現懸峙國會似乎在所難免,然而英國著名歷史學家Dominic Sandbrook提出疑問:難道英國人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一些教訓嗎?他向媒體描繪了英國上一次出現懸峙國會時,出現的政治僵局、經濟瓦解和國民蒙羞的畫面,而這,竟與當今英國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具有驚人的相似。他提醒選民,在投出神聖一票之前,請仔細想一想40年前懸峙國會帶來的「災難」,避免歷史重演。 英國70年代在經濟上的狂妄自大,正如當今的英國一樣,為災難埋下了種子。年以繼年揮霍無度的國家財政,不計後果的公共開支,在1974年1月的第一天,被當時的保守黨首相希思(Edward Heath)緊急喊停。 希思宣布英國已進入「緊急」狀態,要求國民團結一致度過難關。所有的工廠和商店一周只有三天可以用電,街燈亦被關閉,連電視節目也只每晚播放到10時半。 正如現在的英國首相白高敦,希思亦是一個笨拙的交流者,而他跟白高敦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他也必須為當時英國所面臨的困境,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當時英國每個月的對外貿易赤字高達4億鎊,相當於如今的40億鎊。 同年2月,英國的礦場工人走上街頭舉行罷工的時候,窮途末路的希思宣布舉行大選,以此來為其政府大幅削減財政開支,尋找民意支持。 然而,即使大選前的民調仍清晰顯示保守黨支持率領先,但最後的選舉結果卻十分尷尬。保守黨支持率遙遙領先至38%,但獲得的國會席位卻僅有297個,而由Harold Wilson領導的工黨則分裂為強硬左派和中央派,分別獲得37個和301個議席。 希思由此不得不尋求當時的自由黨(Liberals)人支持,而這也是白高敦未來最有可能尋求的解決途徑。最後希思與自由黨黨領Jeremy Thorpe在有關選舉制度改革方面的協商宣告破裂,失望的希思不得不前往白金漢宮請辭。而工黨威爾遜(Harold Wilson)則最終獲得了入主唐寧街的鑰匙。然而對於擺在他面前的一副爛攤子,他也只能無奈表示:「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少數政府的暴政 威爾遜的少數政府一共統治了英國7年,而這也是英國現代史上,最糟糕的7年。他上任後的第一個措施,就是以提薪32%作為條件,來賄賂內閣部長們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為郵局僱員、公共部門僱員以及護士等職位相繼提薪,但即便如此,工會仍然不滿意。 隨著公共部門的工資上漲幅度不斷增至20%,當時的財相Denis Healey又決定相應提高政府在福利金發放和食物補助方面的開支,而政府稅率亦不斷提高,最高收入等級人士繳納的入息稅最高達到了83%,政府公共債務則增值每年80億鎊(相當於如今的800億)。 第二次大選 為了鞏固自己的首相地位,Wilson在同年10月再度宣布大選,這一次,他以3個國會席位的優勢,成為國會最大黨。 在這次選舉中,由於選民對兩大主要政黨日漸失去信心,大量中產階級選民把選票投給了自由黨,令該黨的支持率得到空前高漲。而當時的保守黨領袖Ted Heath則向選民承諾,要建立一個「全民團結」的政府,由來自三個黨派的官員共同租閣。但最終,還是威爾遜決定推遲削減公共財政開支的政策,令他奪得了首相一職,儘管當初絕大多數分析人士都認為,削減公共財政開支將是未來政府刻不容緩的事。 數月以後,著名的戴卓爾夫人就取代希思成為了保守黨的領袖。但真正的悲劇卻是,整個1974年,正如我們面臨的2010年一樣,所有的政客都沒能如實告訴選民,英國的經濟到底面臨著何等糟糕的情況。 雖然威爾遜輕鬆蒙混過了關,但正如該黨政策首席參謀Bernard Donoughue在自己於大選第二日的日記中所寫的:「這個國家就快破產了。」而英國人,是否會在2010年重複這個錯誤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