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發文件外資不再「超國民待遇」
2010-04-27 (05:21)
(歐洲 )中國國務院近日公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9號文),有分析認為,中央調整吸引外資政策,意味著過去那種無條件優先的外資「超國民待遇」時代結束。

        根據9號文規定,中國對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節能和環保產業的海外投資表示歡迎,但對重污染和高能耗及產能過剩的產業的投資則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資公司甚至可以在華上市,發行公司債券或開展中期票據業務。

        今年以來,西方企業界和境外媒體競相提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3月下旬,某西方國家駐京商會在其調查結果中提出,「由於中國政府採取一些措施,將外資企業排除在中國一些蓬勃發展的市場領域之外,在華跨國公司的不滿情緒日益抬頭。」比如有利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新規定,以及使外資企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政府採購政策。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解讀說,「一些政策的調整是為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力求讓企業在公平、規範的市場環境下競爭,是對吸引外資政策的進一步改善。這是改善外資的綜合政策環境,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很正常。」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指出,「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好的,只要是在中國規範投資,不是靠以前『超國民待遇』生存的外資企業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已經規範的企業不會把這當作一個很大的負擔。」

        「現在,隨著政策的出台,一些外資存在著被擠的可能,但這恰恰說明這些外資在污染環境上存在問題。」他說,就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來看,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資在國內不會有光明的前景,「這對已經規範的外資沒有太大影響,而那些有問題的外資、靠著超國民待遇活著的外資,可能有很大的生存壓力。」

        「不過,外企針對國內投資環境的抱怨,也並非全無道理。」在黃衛平看來,作為政策制定部門,對於外企的抱怨都應該認真傾聽,「被投資國有責任有義務為投資者創造好的投資環境。何況國內市場本身不完善之處還非常多,比如市場公平和政策透明等。要多聽外資的抱怨也要善聽抱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是關乎國家信用的大事。」

        9號文的另一著力點是創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而享受慣了超國民待遇的部分外資企業當然會一時不適應。黃衛平曾經就此回應歐洲和美國駐京商會人士,「這不是要限制誰,而是把平台搭得更大一點,取消超國民待遇也是希望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這是中國完善市場經濟的舉措。」在黃衛平看來,「對於規範的跨國企業來說,其自身也明白,長期實行雙重標準是不可能的。」

        對於9號文的出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說,「這實際上是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更加重視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作用,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