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稀釋藥物注射淨水標示容量錯誤 |
2009-03-22 (16:22) |
醫管局再發現藥物事故,瑪麗醫院發現一樽用來稀釋藥物的注射用淨水,其標示的容量較實際容量多出三成,足以影響藥物的效果,醫管局已即時停用同一批次的注射用淨水。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表示難以接受連串藥物事故。醫學會建議刑事處理違反諴信的藥廠。 醫管局證實,日前接獲瑪麗醫院報告,指一樽用來稀釋藥物的注射用淨水,標籤標示的容量是100毫升,但實際容量是130毫升。醫管局已即時停用同一批次的注射用淨水,並要求供應商調查及提交報告,現時已轉用其他牌子的注射用淨水供應,不會影響日常服務。 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梁卓偉透露,有關淨水來自印尼,只佔公立醫院供應的小部分,已經全部下架停用,醫管局正翻閱紀錄。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出,注射用淨水一般用於稀釋抗生素或麻醉劑,實質容量較標示多,使用時會影響殺菌和麻醉成效,手術途中病人過早甦醒或恢復部分知覺,身體出現動作,可能會影響手術進行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梁卓偉則對近期接二連三發生藥物事故感到不安,理解市民和病人對藥物供應的信心動搖,他自己也認為事件難以接受。若發現藥物事故涉及人為疏忽,當局會按照既定程序處理。 梁卓偉強調,衛生署和醫管局一定會盡力做好藥物的把關、規管和檢測工作,短期內會盡快堵塞相關漏洞,以挽回市民的信心。中長期方面,當局已成立檢討委員會,全面檢討藥物監管制度和相關法例,將於6至9個月內完成報告,再向公眾及立法會交代。醫管局已承諾採購後會確保有關藥物的安全。 另外,醫學會會長謝鴻興直斥,身為相關部門的首長是責無旁貸,應及早察覺問題,但現時當局過分依賴指引,往往事後作出檢討。他建議將罰則跟事故的嚴重性掛鉤,如牽涉誠信問題,應當作刑事案件處理。 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認為,除了政府須加強監管外,藥廠負責人的道德操守也需要留意,並建議應要求藥廠每隔一、兩年,為註冊藥物重新登記,保障藥物質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