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成談香港粵劇的本土特色 |
2009-03-01 (15:22) |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香港粵劇的本土特色」為題,在其網上專欄「局長隨筆」撰文,談及粵劇的發展和面對的問題。 以下為文章內容: 周日中午到油麻地走了一趟,了解將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改建為戲曲活動中心的工程計劃,這將成為粵劇的一個重要訓練場地。談到粵劇,大家都會帶茼蛬赤獄﹛A這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這無疑是對的,特區政府也因此大力扶持、推廣香港粵劇的發展。 不過,這樣做其實也反映了粵劇這種古老藝術,在香港發展中正遇到不少困難。 粵劇從當年的省城廣州流傳到香港後,有過很輝煌的成就,產生過很多蜚聲省港澳以至海外各地華埠的大老倌、劇目、劇團以至流派。在這過程中,連伴奏的音樂、樂器也有不少創新,使由粵劇派生出來的廣東音樂也蓬勃發展起來。如今論及粵劇的源流和發展,都一定不能不談到香港藝人的巨大貢獻。 粵劇和中國各地的戲曲藝術都一樣,是在民間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有非常鮮明的地方和民間特色,其中既有投草根民眾所好的俚俗一面,又有文人參與而寄情抒懷的高雅一面,當然更少不了的,是日夜靠這門技藝謀生的藝人作出的創作貢獻。這形成了中國戲曲雅俗共賞的特點,與西方廟堂之上的歌劇大異其趣。 香港粵劇在發展至最高峰的期間,也是把以上特點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時候。那時,有大量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有多如繁星的伶人戲子,也有不少修養非凡的編劇人才。他們共同在民間形成有香港特點的粵劇藝術。 粵劇的兩個主要陣地是過去省港並稱的廣州和香港。由於兩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各有走向,同源的粵劇於是發展出不同風格。這不單止是行內人的認識,一般粵劇、粵曲愛好者也一致同意。他們一聽一看,便可以分辨得出兩地的不同味道來。 依我個人的粗淺見識,這種分野與粵劇在兩地的生態有關:香港粵劇始終根植於民間,由民間劇團藝人主導,而廣州粵劇則主要由政府牽頭,兩者在劇團經費、人才培訓、劇本編寫等等方面都有區別。兩者之間的得失、利弊,很值得探討。據我所知,問題還很有爭議性,兩種路向和產生的風格各有支持者。 不過也是明擺茠漪O,兩地粵劇都面對茼p何繼往開來的問題。 近年隨虒f港關係加強,兩地粵劇恢復了過往的密切來往,正在通過加強交流,互相吸收對方的長處,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廣州(包括珠三角以至湛江各市)粵劇重新引入民間力量,不再清一色由官方主導;香港也由過去缺乏官方扶持到現在獲得政府大力支持,這主要是回歸以來十餘年的事。 對於粵劇,我不算熟悉,但我常常謹記的是:這是本土文化。重點在「本土」兩字,就是說這是從香港的土地上、汲取香港的養分成長起來的,有茩鴠芮A的「野性」。這「野性」是它可貴生命力的所在,不應輕易人為地丟失。給予扶持,主要是茞援騚ㄗ悒痍n的條件,協助加強粵劇的生命力,而不是把它移植到溫室裡去。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更多人─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參與進來,以收到擴大根基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