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保護區重建耗時3至5年 |
2009-01-08 (10:28) |
去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與汶川縣映秀鎮交界的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到重創,有關單位全力展開災後重建工作,預計臥龍貓熊繁育棲息地將在3至5年再現新面貌。 新華社報道,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指出,地震共造成保護區內47人死亡、6人失蹤,圈養大貓熊「毛毛」死亡,「小小」失蹤,兩隻參加繁殖計劃的大貓熊受到極度驚嚇而流產。地震引發山泥傾瀉和森林大面積損毀,直接導致大貓熊賴以生存的竹林損壞嚴重。 此外,保護區內的基礎設施也損毀嚴重,98%的民房垮塌或成為危房,全區經濟損失近人民幣20億元。 地震發生時,臥龍中國保護大貓熊研究中心有63隻圈養大貓熊,其中有10多隻大貓熊懷孕,基地工作人員及時地將牠們轉移到雅安碧峰峽基地等安全地方。 張和民表示,地震發生後,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臥龍大貓熊保護事業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管理局已向香港提交25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約人民幣17億多元,在香港立法會批准後,力爭於2009年春季正式啟動災後重建項目。 他說,臥龍的災後重建將從野外保護、大貓熊科研、社區基礎設施3個方面進行。 野外保護是臥龍災後重建重點。其中,棲息地植被恢復包括更新低海拔地區植被、森林喬木、大貓熊廊道、大貓熊主食竹共4500公頃等;在地震中受損的鄧生保護站、三江保護站等將全部重建;「五一棚」大貓熊野外生態觀察站為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大貓熊野外生態觀察站,是世界大貓熊文化遺產的標誌和象徵,也將重建。 張和民表示,2008年7月6日,大貓熊「幗幗」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成為全世界當年出生最早的大貓熊寶寶。到2008年底,在科研人員的精心照顧下,研究中心共繁殖10胎15隻,成活13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