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笪地 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以前在大笪地有不少「相士」,利用電筒照射客人的手掌來看掌相。
六十年代起,每逢華燈初上,上環海皮新填地便人潮喧鬧,在「大光燈」下,有風味炒蜆、東風螺,也有十元八塊的衣飾、洋雜貨,更集結了不少賣藥的江湖郎中、賣武的、唱戲的、講古的,以及為客人「照掌」的相士——在上環大笪地,種種「平民夜總會」出現的情景,時至今日已成為「經典」。
許多人都不知道,上環原來有兩個大笪地。正宗的大笪地在荷李活道,十九世紀末已經出現,全盛時期在戰後,那時中上環是最早發展的住宅區,市民沒有娛樂,慢慢在荷李活道空地聚起來,逐漸發展出一個賣武、擺小販的聚腳地。
1970年代,隨著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七、八十年代,上環大笪地每日都人潮喧鬧。到了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上環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息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經過十個年頭,至2002年9月港府為了振興本土經濟,重開「上環大笪地」,以跳蚤市場作招徠。可惜短短一年時間,攤檔由初期的三百多戶銳減剩寥寥廿多戶,小商戶更因承辦商拖欠政府半年租金而面臨被逼遷和倒閉的命運,民政總署亦謂愛莫能助,小商戶決向當時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求救。而立法會議員李卓人當時批評,港府的振興本土經濟計畫「有頭威,無尾陣」。
在2004年2月作為本土經濟發展項目「頭炮」的上環大笪地,因為承辦商「失蹤」兼欠租,最後「爛尾」收場。政府收回大笪地,由中西區民政署及區議會接管,正式為這個「平民夜總會」畫上句號。
( 共有2個回應 )
讀者回應:
頭條讀者
2015-01-14 20:07
回應內容
頭條讀者
2015-01-14 20:07
好
共2則
1
回應
名 稱:
回應內容
驗證碼:
[更多專題]
大丸煤氣爆炸事件
鬼馬歌后 仙杜拉
純真歲月 鄧紫棋
黃淑儀 當家花旦回到年輕時
廉政公署:葛柏案
一代馬王 「靚蝦王」
[更多專題]